
見“ 蹶洩 ”。
亦作“ 蹶洩 ”。苦棗的别稱。《爾雅·釋木》:“蹶洩,苦棗。” 郭璞 注:“子味苦。” 郝懿行 義疏:“蹶洩者,今 登萊 人謂物之短尾者為蹶洩……棗形肥短,故以為名。”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一·苦棗》。
“蹶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蹶洩(拼音:jué xiè)是苦棗的别稱,屬于植物學命名,特指果實味道苦澀的棗類。該詞最早見于《爾雅·釋木》,其中記載:“蹶洩,苦棗。”
詞源考據
特征描述
苦棗的果實較小且味道苦澀,與普通棗類差異明顯,古代文獻中常用“蹶洩”代指這一品種。
部分資料(如)提到“蹶洩”作為成語,表示“事情突然敗露”,但此用法未被權威典籍收錄,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建議以《爾雅》《本草綱目》等文獻的植物學釋義為準。
“蹶洩”主要用于古代文獻和方言中,指代苦棗。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爾雅》及《本草綱目》相關内容。
蹶洩(juě xiè)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蹶是一個形聲字,由部首足和聲旋組成,表示腿部運動;洩是一個形聲字,由部首氵和聲曳組成,表示流出或釋放。
蹶由部首足(⺾)和聲旋(單)組成,總計14個筆畫;洩由部首氵和聲曳(曷)組成,總計9個筆畫。
蹶洩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于描述意外的溢出或洩漏,特别是指控制不住地流出,例如:眼淚蹶洩而出。
在繁體字中,蹶變為「蹶」,而洩變為「洩」。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蹶和洩的寫法有所不同。蹶最初由足字旁邊加上單的字形組成,表示行走和奔跑的意思;洩則由氵旁邊加上曳的字形組成,表示水流不止的意思。
1. 他大聲哭泣,眼淚蹶洩而出。
2. 終于等到大閘門打開,洪水蹶洩而出,沖走了一切。
3. 讓我們的情感自由流露,不要壓抑,像大海一樣,感受它們蹶洩而出。
組詞:蹶足、洩露、蹶起
近義詞:溢出、流露、湧出
反義詞:收束、抑制、封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