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蹶洩的意思、蹶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蹶洩的解釋

見“ 蹶洩 ”。


亦作“ 蹶洩 ”。苦棗的别稱。《爾雅·釋木》:“蹶洩,苦棗。” 郭璞 注:“子味苦。” 郝懿行 義疏:“蹶洩者,今 登萊 人謂物之短尾者為蹶洩……棗形肥短,故以為名。”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一·苦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蹶洩"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需結合醫學典籍和語言學資料進行解讀。該詞由"蹶"(jué)與"洩"(xiè)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語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展開:

一、詞源學解析 "蹶"在《說文解字》中訓為"僵也",本義指跌倒、倒下,後引申為氣逆、昏厥的病理狀态,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載"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來源:《黃帝内經》)。"洩"在《玉篇》中釋作"漏也",既指液體滲漏,又特指腹瀉症狀,《景嶽全書》即有"洩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的記載(來源:《中醫大辭典》)。

二、醫學術語内涵 在中醫典籍中,"蹶洩"作為病候術語,特指因氣機逆亂引發的洩瀉證候。其病理機制可歸納為:

  1. 肝氣橫逆:情志失調導緻肝木乘脾,如《金匮要略》所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
  2. 中焦氣陷:脾胃升降失常,清氣不升反降,濁陰下注腸道
  3. 陰陽失調:如《醫宗金鑒》載"厥而腹洩,此陰盛格陽也"

三、臨床應用範疇 該證候在臨床可見于現代醫學的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典型表現為突發腹痛、腸鳴洩瀉、瀉後痛減,常伴隨嗳氣、脅脹等肝郁症狀(來源:《實用中醫内科學》)。

四、古籍文獻佐證 《靈樞·經脈》記載"足太陰之别名曰公孫……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其中"厥氣"與洩瀉的關聯性可為"蹶洩"提供理論依據(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黃帝内經素問校注》)。《證治準繩》更明确提到"厥洩者,肝經受邪,厥而洩利也",直接對應證候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蹶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蹶洩(拼音:jué xiè)是苦棗的别稱,屬于植物學命名,特指果實味道苦澀的棗類。該詞最早見于《爾雅·釋木》,其中記載:“蹶洩,苦棗。”

二、命名由來

  1. 詞源考據

    • 據郝懿行《爾雅義疏》解釋,“蹶洩”源于古代山東登州、萊州(今煙台、青島一帶)方言,當地人将“短尾”稱為“蹶洩”。因苦棗果實形狀短圓,故得此名。
    •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果一·苦棗》中也引用了這一名稱。
  2. 特征描述
    苦棗的果實較小且味道苦澀,與普通棗類差異明顯,古代文獻中常用“蹶洩”代指這一品種。

三、其他釋義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蹶洩”作為成語,表示“事情突然敗露”,但此用法未被權威典籍收錄,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建議以《爾雅》《本草綱目》等文獻的植物學釋義為準。

四、總結

“蹶洩”主要用于古代文獻和方言中,指代苦棗。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爾雅》及《本草綱目》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剝除膑腳避實就虛步鬭不靖參配車營钏臂打漁殺家丁憂鰐溪豐施傅科擺功屦宮屋狗偷鼠竊官興孤悴櫃籤嘉果降心順俗角皮接納驚險舊第括市老年間連城玉論訴盧旺達悶熱民社蘼蕪木栰鬧着玩内丹黏恡繳繞旁邑瓢觯破家縣令肉磨擅幹畬刀石峽守柔疏親鼠乳四戶俗父添妝鐵算子僮幹同工異曲銅圍鐵馬亡故蚊毫仙妾箫譜枲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