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凝結。《淮南子·天文訓》:“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淮南子·要略》:“所以洮汰滌蕩至意,使之無凝竭底滞,捲握而不散也。”
“凝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凝竭”意為凝結、固結,指物質由流動狀态轉為固态或聚集停滞的狀态。該詞由“凝”(凝固)和“竭”(此處表聚集而非“盡”)複合構成,強調物質因密度或性質變化而難以流動的特性。
該詞主要見于《淮南子》:
現代漢語中,“凝竭”已不常用,其含義可對應凝結、凝固、阻滞等詞。該詞多用于古文研究或特定語境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向(如物理狀态或抽象概念)。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現代表達可優先使用“凝結”等常用詞彙。
凝竭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指液體或其他流體變得固體或凝固。也可以用來形容感情、動力等逐漸消失或衰竭。
凝竭的字形由“冫”和“竹”組成。
凝竭最早出現在《愛蓮說》中:“液将出時,愈凝愈堕,堕至盡而複凝也。”意思是當液體即将出來時,愈加凝聚下墜,直到最後完全凝結。
繁體字為「凝結」。
在古代,凝竭的寫法稍有不同,舌在下面,看起來像是「凝舌結」。
1. 水在冷凍後凝竭成冰。
2. 他對她的愛慢慢地凝竭了。
冰凝竭、凝竭不流、凝竭成冰
凝固、凝結、凍結
流動、活躍、融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