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遒勁奔放。《南史·王籍傳》:“ 籍 又甚工草書,筆勢遒放,蓋 孔琳 之流亞也。”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十:“其筆迹遒放。”
“遒放”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書法、筆迹或藝術風格的獨特氣質。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拼音:qiú fàng
含義:形容筆力或藝術表現既剛健有力(遒勁)又灑脫不拘(奔放)的風格,常用于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
古代文獻
現代應用
多用于評價書法、繪畫或文學創作中兼具力量感與自由度的表現,例如:“他的行書遒放中見細膩,頗具大家風範。”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擴展用法,可參考《南史》《遊宦紀聞》等古籍原文。
遒放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形容豪放、威武、灑脫的樣子。
遒放的拆分部首是辵(chuò)和放(fàng),總共有11個筆畫。
遒放是由辵和放組成,并且放是本字的聲旁,辵是本字的形旁。可以從字義上理解,辵表示行進的意思,放則表示寬廣、宏放的意思,結合起來就形成了“行進時宏放自得”的意思。
《遒放》的繁體寫法為「遒放」。
在古時候,遒放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依然是由辵和放組成。
他的舉止遒放,氣質獨特。
遒然、遒勁、自得其樂
潇灑、豪放、自在
拘謹、拘束、拘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