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公折足的意思、覆公折足的詳細解釋
覆公折足的解釋
《易·鼎》:“鼎折足,覆公餗。”後以“覆公折足”比喻不勝重任,敗壞公事。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二》:“太尉 樊稜 ,司徒 許相 ,皆竊位懷祿,苟進無恥,終無匡救之益,必有覆公折足之患。”亦省作“ 覆折 ”。《後漢書·李固等傳論》:“ 李固 據位持重,以争大義,确乎而不可奪。豈不知守節之觸禍,恥夫覆折之傷任也。”《周書·寇洛于謹等傳論》:“及 謹 以耆年碩德,譽重望高,禮備上庠,功歌司樂,常以滿盈為戒,覆折是憂。”
詞語分解
- 覆的解釋 覆 ù 遮蓋,蒙:覆蓋。覆溺。覆蔽。覆被(遮蓋,喻恩蔭)。覆庇。 翻,傾倒,敗,滅:覆舟。颠覆。覆滅。覆轍(翻過車的道路,喻曾經失敗的做法)。覆沒(?)。覆水難收。覆巢無完卵(喻滅門之禍,無一得免,亦
- 折足的解釋 見“ 折足覆餗 ”。
網絡擴展解釋
“覆公折足”是一個源自《周易·鼎》的成語,其本義為“鼎足折斷,導緻鼎中食物傾覆”,後引申為比喻因能力不足而無法勝任重任,最終導緻公事敗壞。以下是詳細解析:
1.出處與字面意義
- 出自《周易·鼎》:“鼎折足,覆公餗(sù)”,原指鼎的足部折斷,使王公貴族的食物灑落。
- “餗”指鼎中煮熟的珍貴食物,象征國家或集體的重要事務。
2.比喻意義
- 核心含義:形容人能力不足卻身居要職,最終導緻重大失敗或公事受損。
- 延伸場景:多用于批評官員渎職、失責或決策失誤,如晉代袁宏《後漢紀》中用此詞抨擊官員“竊位懷祿,終無匡救之益”。
3.用法與特點
- 語法功能:作賓語或定語,常用于書面語,如“有覆公折足之患”。
- 感情色彩:屬中性或貶義成語,具體語境中多含貶義,強調因能力不足引發惡果。
4.相關擴展
- 近義表達:類似成語有“力不勝任”“屍位素餐”。
- 注音與結構:拼音為fù gōng zhé zú,屬連動式結構。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或文獻中的具體表現,可參考《後漢書》或《周易》相關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覆公折足》是一個漢字成語,意為“推翻國家,摧毀社會秩序”。下面為你提供一些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覆(部首:覀,筆畫:18)
- 公(部首:八,筆畫:4)
- 折(部首:扌,筆畫:7)
- 足(部首:⺼,筆畫:7)
來源:
《覆公折足》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十三年》。當時的國君襄公在混亂的戰亂之中,以被推翻的形象比喻國家的動蕩和社會秩序的崩潰。
繁體:
繁體字為《覆公折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稍有不同。但是,《覆公折足》這個成語的古代寫法和現代寫法非常相似,沒有顯著的變化。
例句:
1. 政變導緻了國家的覆公折足。
2. 罪犯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否則社會秩序就會覆公折足。
組詞:
- 覆國
- 折服
- 公正
近義詞:
- 翻天覆地
反義詞:
- 維護社會秩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