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覆公折足的意思、覆公折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覆公折足的解釋

《易·鼎》:“鼎折足,覆公餗。”後以“覆公折足”比喻不勝重任,敗壞公事。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二》:“太尉 樊稜 ,司徒 許相 ,皆竊位懷祿,苟進無恥,終無匡救之益,必有覆公折足之患。”亦省作“ 覆折 ”。《後漢書·李固等傳論》:“ 李固 據位持重,以争大義,确乎而不可奪。豈不知守節之觸禍,恥夫覆折之傷任也。”《周書·寇洛于謹等傳論》:“及 謹 以耆年碩德,譽重望高,禮備上庠,功歌司樂,常以滿盈為戒,覆折是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覆公折足”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源自古代典籍,指因能力不足導緻重大失誤,最終使重要事務傾覆失敗。該成語的構成與演變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語義溯源

“覆公折足”脫胎于《周易·鼎卦》的爻辭“鼎折足,覆公餍”,原指鼎足折斷導緻祭品傾灑,象征責任者力不勝任而敗事。東漢王充在《論衡·效力篇》中引申為“力不能任,必有毀折之咎”,強調能力與職責匹配的重要性。

二、典故關聯

該成語與“折鼎覆餗”同源,均以“鼎足折斷”為意象。據《後漢書·窦融傳》記載,窦融曾以“鼎折餗覆”警示大臣需量力而行,避免因才德不足導緻國家動蕩。南朝謝靈運在《撰征賦》中化用“覆公折足”暗喻政治失誤,賦予其文學表達色彩。

三、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中,“覆公折足”被定義為因能力欠缺或決策失誤引發嚴重後果,常見于評價曆史事件或組織管理案例。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喻不勝重任而敗事”,強調對責任主體資質與後果的關聯性判斷。

四、使用範疇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體,尤見于曆史評論、政論文章及管理學領域。其修辭效果在于通過具象化的器物損毀(鼎折),暗示抽象層面的系統性崩潰,較“力不從心”等俗語更具曆史厚重感。

網絡擴展解釋

“覆公折足”是一個源自《周易·鼎》的成語,其本義為“鼎足折斷,導緻鼎中食物傾覆”,後引申為比喻因能力不足而無法勝任重任,最終導緻公事敗壞。以下是詳細解析:

1.出處與字面意義

2.比喻意義

3.用法與特點

4.相關擴展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或文獻中的具體表現,可參考《後漢書》或《周易》相關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愛戀艾色白圜柏梁篇悲惋辨方扁毛畜生浡沸嘗穢長永地志多年生法鏡鳳觜浮學孤愁國冠海路酣悅豪氂猲狙畫棰環紐歡虞監戰焦芽禁奸進寇酒囊飯袋塊煤廉素臨莅戾止涖職馬如龍沒耳性猛擊嘔氣膨脹前鋒營嗛羊绮才擎拳棄農經商起首戚友棋置扇赫善後借款合同勝民爽飒厮吵送眼索解人壇壝填坑滿谷遐景鮮活涎涎瞪瞪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