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衣甘食,苟且偷生。《漢書·韓信傳》:“衆庶莫不輟作怠惰,靡衣媮食,傾耳以待命者。” 顔師古 注:“靡,輕麗也。媮與偷字同。偷,苟且也。言為靡麗之衣,苟且而食,恐懼之甚,不為久計也。”《史記·淮陰侯列傳》作“褕衣甘食”。 司馬貞 索隱:“褕, 鄒氏 音踰,美也。恐滅亡不久,故廢止作業而事美衣甘食,日偷苟且也,慮不圖久故也。”亦作“ 靡衣偷食 ”。《梁書·武帝紀上》:“昔 毛玠 在朝,士大夫不敢靡衣偷食。”
靡衣媮食(拼音:mí yī tōu shí)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析:
形容奢侈浪費、貪圖享樂的生活狀态,也指富貴者苟且偷生,缺乏長遠打算。包含兩種解讀:
字詞拆解:
出處與背景:
源自《漢書·韓信傳》:“衆庶莫不辍作怠惰,靡衣媮食,傾耳以待命者。”
描述百姓因恐懼戰亂而停止勞作,隻顧享樂,反映動蕩時期的社會心态。
適用場景:
注意要點:
該成語兼具“奢侈”與“苟且”雙重内涵,常用于批判享樂主義或短視行為。理解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指向。
《靡衣媮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生活奢侈或享受的極度。指穿着華麗、吃喝豪華,過着奢靡享樂的生活。
《靡衣媮食》拆分為:革、衣、女、米、亻、食。其中“革”是部首。
《靡衣媮食》的意思來源于《莊子·德充符》:“靡衣媮食”,形容人的生活奢靡、穿着華麗。
《靡衣媮食》的繁體字為《靡衣媯食》。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靡衣媮食》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靡衣嬛食」。
1. 他過着靡衣媮食的生活,不知道什麼是艱苦。 2. 這個富豪家庭靠着靡衣媮食,卻缺乏真正的幸福。
靡世之才、靡有孑遺、靡靡之樂
奢華、鋪張、豪華、奢侈、奢靡
樸素、儉樸、貧苦、簡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