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今文的意思、今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今文的解釋

漢 代稱當時通行的隸書為今文,以别于籀書的古文。《史記·儒林列傳》:“ 孔氏 有古文《尚書》,而 安國 以今文讀之。” 唐 韓愈 《南陽樊紹述墓志銘》:“表、牋、狀、策、書、序……今文讚銘,凡二百九十一篇。”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 宋 儒所争祗古文今文字句,亦無關宏旨。”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而先 伏生 所口授者,緣其寫以 漢 隸,遂反稱今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今文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術語,其核心指代與書寫形式或時代特征相關的概念,主要應用于經學史和語言學領域。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字面含義與書寫形式

    今文最基礎的含義指漢代通行的隸書文字。相較于先秦時期镌刻在青銅器或書寫在竹簡上的古文字(如大篆、籀文),隸書在漢代是當時社會日常使用的、相對“現代”的書寫字體。因此,“今文”即“當今(漢代)使用的文字”之意。與之相對的是“古文”,指先秦時期的古文字。《漢語大詞典》明确指出:“今文,漢代稱當時通用的隸字。秦始皇統一文字,廢除六國古文,采用小篆。漢初沿用,後漸通行隸書,當時稱今文。”

  2. 經學史上的專指(今文經學)

    今文更重要的含義是指用漢代隸書抄寫、傳授的儒家經典文本及其學派。秦始皇焚書後,儒家經典一度失傳。漢初,一些老儒憑記憶口授,由弟子用當時通行的隸書記錄整理成書,這類經典被稱為“今文經”。例如,《尚書》由伏生口授、晁錯用隸書記錄,即為《今文尚書》。圍繞這些今文經進行研究和闡釋的學派,稱為“今文經學”。其特點是注重闡發經典中的“微言大義”,服務于現實政治,并與谶緯學說結合較緊密。《辭海》定義:“今文,經學中研究今文經籍的學派。今文經,指漢代學者所傳述的儒家經典,用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記錄,大都沒有先秦的古文舊本,而由戰國以來學者師徒父子傳授,到漢代才一一寫成定本。”

  3. 與“古文”的對立

    “今文”的概念始終與“古文”相對。在經學領域,漢代還陸續發現了一些用先秦古文字書寫的儒家經典(如孔壁藏書),這些被稱為“古文經”。圍繞今文經和古文經的文本差異、真僞辨别、義理闡釋等問題,形成了中國經學史上著名的“今古文之争”。這場争論從西漢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對後世學術影響深遠。今文學派在漢武帝時被立為官學,設博士。

  4. 現代語言學的引申

    在現代漢語研究中,“今文”有時也泛指現代使用的語言文字,即現代白話文。但這種用法相對少見,更常用的是“現代漢語”或“白話文”。

“今文”一詞的核心内涵源于漢代,既指當時通行的隸書字體,更特指用隸書抄寫、傳授的儒家經典及其研究學派(今文經學)。它是相對于先秦“古文”文字及用古文寫成的“古文經”而言的,二者在經學史上的對立與融合構成了中國學術思想史的重要篇章。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辭海編輯委員會. 《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今文”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術語,其核心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1. 基本定義
    今文在漢代指當時通行的隸書字體,與先秦時期的籀書(即古文)相對。例如《史記》中提到孔安國用“今文”解讀《古文尚書》,說明兩者存在書寫形式差異。

  2. 曆史背景與功能
    漢代經學家通過隸書記錄口傳的儒家經典(如《尚書》),形成“今文經”學派。這種書寫方式便于當時傳播和解讀,成為官方認可的學術體系。

  3. 與“古文”的對比

    • 今文:隸書書寫,代表漢代官方經學。
    • 古文:先秦籀書(大篆)書寫,代表戰國時期流傳的典籍。
      兩者的差異不僅是字體,更涉及經典版本和學術流派之争,如《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的争議。
  4. 學術影響
    今文經學在漢代占據主導地位,推動了儒家經典的普及,後世學者(如唐代韓愈)仍沿用“今文”指代通行文字。

  5.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今文”可廣義指代現代通行的文字或文化,但此用法較少,更多保留在曆史與文獻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籍或學派争議,可參考《史記·儒林列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愚安子白目鞭捶标末勃馱襯褡出塵不染楚體磁場大寵單率道庵大鼜電耀東彙二鮑奉公富子過日漢祚號脈恒心滑馬黃碧黃巾起義活氣奸故姣羞角知家雀兒解道矜全救焚益薪狂瘈累累如珠累卵之危戀酒貪花連鏁料虎頭露晞面見彌縫其阙迷傷下蔡女監頻果起眼三尖兩刃刀姗姗聖姑石膏像什一守則繐幕肅坐天淵之别體練湍渚外藩蝦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