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坐容之一。後指端正地坐着。 漢 賈誼 《新書·容經》:“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俯首視不出尋常之内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若沒言須及者,則斂容肅坐,稱大門中。”
“肅坐”是一個源自古代禮儀的詞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指端正、莊重的坐姿,屬于古代禮儀中的一種坐容。要求身體直立,目光平視或微俯,保持嚴肅儀态。
漢代典籍
賈誼《新書·容經》記載:“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俯首視不出尋常之内曰肅坐。”
說明“肅坐”是古代禮儀中與“經坐”“共坐”并列的規範坐姿,需低頭且視線不超出尋常範圍。
北朝記載
顔之推《顔氏家訓·風操》提到:“若沒言須及者,則斂容肅坐。”
表明在正式場合提及已故親屬時,需以肅坐姿态表達敬意。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保持嚴肅端正的态度”,常用于強調對場合或人物的尊重。
肅坐不僅是古代禮儀的具體規範,更承載了中華文化中對儀态與尊重的重視。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新書·容經》或《顔氏家訓》原文。
肅坐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端坐,莊重而嚴肅地坐着,通常用于形容在特定場合中保持肅靜的坐姿。
肅(sù)的部首是肉,總共有8畫。
坐(zuò)的部首是土,總共有7畫。
肅坐一詞源于古代禮儀規範,主要有兩個來源。
一是來源于古代官方儀式和宗教儀式中的坐姿規範。古代人們認為在正式場合中保持莊重而肅穆的坐姿是對場合的尊重和敬意的表達。
二是來源于文人雅士的文化修養。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肅坐被視為一種修身養性的表現。
肅坐(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不同于現代的簡化字,肅坐字在古時候的寫法是「肅坐」。
1. 會議開始了,大家肅坐靜聽領導講話。
2. 在祠堂裡,我們要肅坐緻敬祖先。
肅然、肅立、肅穆、肅靜。
端坐、肅立。
悠閑、隨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