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Yellow Turbans Uprising] 東漢末年(公元184年)張角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起義軍頭裹黃巾,故稱黃巾軍。這次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王朝的統治
黃巾起義是中國東漢末年(公元184年)由張角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因起義者頭裹黃巾而得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社會矛盾激化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土地兼并嚴重,農民流離失所。加之連年自然災害(如旱災、饑荒),賦稅不減,百姓生活困苦。
宗教組織動員
張角創立太平道,以宗教形式組織民衆,自稱“大賢良師”,通過符水治病吸引信徒。十餘年間,信徒發展至數十萬,遍布青、徐、幽、冀等八州。
口號與準備
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約定甲子年(184年)起義,并在官府門上标記“甲子”為信號。
爆發與初期勝利
因叛徒告密,起義提前爆發。張角自稱“天公将軍”,其弟張寶、張梁為“地公将軍”“人公将軍”,率軍攻占多地,震動東漢朝廷。
鎮壓與失敗
東漢朝廷聯合地方豪強(如曹操、劉備等)鎮壓起義。張角病逝,張梁、張寶戰死,主力一年内潰敗,但餘部堅持鬥争多年。
動搖東漢統治
起義雖失敗,但加速了東漢王朝的瓦解,使其名存實亡。
促成軍閥割據
地方豪強借鎮壓起義擴充勢力,形成割據局面,為三國鼎立奠定基礎。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相關研究著作。
黃巾起義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之一,發生于公元184年至205年間,是東漢末年最重要的一場叛亂。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黃:土(土字旁)+ 皿(瓦字底)(共5畫)
- 巾:巾字(共3畫)
- 起:走(走之字旁)+ 川(共10畫)
- 義:巴字頭(共3畫)+ 丨(一畫)
來源:《三國演義》中有關于黃巾起義的描述,描繪了起義軍的勇猛和他們追求自由與正義的決心。
繁體:黃巾起義
古時候漢字寫法:黃巾起義
例句:黃巾起義是中國曆史上農民起義的重要事件之一。
組詞:赤巾起義、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
近義詞:農民起義、叛亂、暴動
反義詞:統一、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