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渡口。 唐 王昌齡 《送薛大赴安陸》詩:“津頭雲雨暗 湘山 ,遷客離憂 楚 地顔。” 清 金農 《将遊楚中于真州江上登舟》詩之二:“月初缺處津頭别,髣髴 湘 煙 楚 竹愁。”
“津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津頭”指渡口,即江河邊供船隻停靠、行人過渡的地點。該詞在古漢語中常見,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
文學應用
現代使用示例
在當代,“津頭”偶爾用于地名或特定表述,如南甯市青秀區的“津頭街道”即沿用此詞,可能與曆史渡口相關。
近義詞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渡口”“津渡”等,反義詞則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如“岸”“陸”等。
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詩文,後逐漸成為固定表達,現代多保留在古籍或文學創作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句背景或具體用法,可參考《全唐詩》或地方志等文獻。
《津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江河交彙處的水頭越過的地方。津頭通常指河流出海口,或兩條河流彙合的地方。
《津頭》由兩個部首組成:水(氵)和口。它的整體筆畫數為10畫。
《津頭》的出處引自《毛詩·大雅·津高》中的一句詩:“津鹹有岸,它山之続。”最早用來描述津渡或水陸交通的要沖,後來逐漸演變成泛指江河交彙的地方。
繁體字形為「津頭」。
根據古代字體的變化,古時候寫作「津頭」と「浸頭」。
1. 我們在津頭等你,一起乘船過河。
2. 漫步津頭,感受大自然的脈搏。
3. 那裡是江南津頭,水鄉風情盡在其中。
津渡、津口、津地、津岸、津市、津樓、津橋等。
港口、河口、入海口、河源等。
源頭、發源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