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警柝的意思、警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警柝的解釋

警夜時敲擊以報更的木梆。 唐 蘇颋 《奉和聖制登太行山中言志應制》:“曉巖中警柝,春事下蒐田。” 宋 彭龜年 《壽張京尹》詩:“三年尹王都,警柝清夜眠。” 明 梁儲 《勸止臨幸疏》:“而直廬拱衛官軍萬餘,警柝之聲,夜以達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警柝是漢語中由"警"與"柝"構成的複合詞,具有雙重含義。從字形結構解析:"警"字從攴從言,《說文解字》釋為"戒也",本義為戒備、警惕;"柝"為形聲字,《廣韻》标注"他各切",特指古代巡夜人敲擊的木梆,《孟子·萬章下》即有"抱關擊柝"的記載。

該詞在文獻中呈現雙層意涵:其一指實物警具,《周禮·天官》記載"宮正掌王宮之戒令糾禁,夕擊柝而比之",指夜間巡邏時敲擊的梆子;其二引申為預警機制,如《舊唐書·馬周傳》載"警柝未鳴,皆由将帥不慎",喻指軍事防禦體系。

在漢語發展史中,該詞經曆了語義遷移。唐代李峤《讓麟台監表》"嚴更警柝,每慙於漏失",此處既指實際巡夜制度,又暗含居安思危的治國理念。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警柝相聞,守望相助",則演化為基層治理的象征符號。

現代漢語中,"警柝"多用于文學作品,喻指警示信號。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其核心語義仍保持"警戒巡更的梆聲",承載着中華文化中"居安思危"的集體記憶。

網絡擴展解釋

“警柝”是古代用于夜間警戒、巡邏時敲擊的木質器具,具有報時和示警的雙重功能。其具體釋義如下:

詞義解析

文獻例證 唐代蘇颋詩句“曉巖中警柝”描繪了黎明前山間巡邏敲擊柝的場景;宋代彭龜年詩中“警柝清夜眠”則反映了官員值守時柝聲伴隨的辛勞。明代文獻中亦提及萬人衛隊夜間警柝聲通宵達旦,凸顯其軍事用途。

關聯擴展 類似工具還有“金柝”(金屬制,多見于邊塞詩),但“警柝”更側重治安功能。現代已無實物沿用,僅存于古籍與文學作品中。

因當前僅有一個低權威性來源,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隘阒暴稅悲激奔呼禅戶稱誦吃回扣穿穴踰牆淳淑麤武徂征陡坡鬥拳二妙方傘甘臘工業産品灌油龜绶紅冰讙诽鑒戒戒奢甯儉九天女靓深粝糠驢熊明滴溜鳴玉曳組糜煮莫衷一是木狗子鑷工跑坡否極泰回毗邪青籠绮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容長容物乳花賽錦标社桑榆暮景三薛觞絃铩翼升越石鼻侍兒四大皆空私室岧直亭閣文酒鮮羽小宴小要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