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徒的意思、課徒的詳細解釋
課徒的解釋
教育學生。 清 李伯元 《南亭筆記》卷五:“ 蕭山 湯文端 未第時,為人課徒。”
詞語分解
- 課的解釋 課 (課) è 教學上的一個階段:上課。課時。課間。曠課。授課。課餘活動。 教學的科目:課程。課表。基礎課。專業課。課本。課文。 教書講學或攻讀學習:課徒。課讀。 古代的一種賦稅:國課。完糧交課。 使
- 徒的解釋 徒 ú 步行:徒步。徒涉。 空:徒手。 白白地:徒然。徒勞無益。 隻;僅僅:家徒四壁。 從事學習的人:徒弟。徒工。學徒。師徒。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黨徒。 人(多指壞人):匪徒。暴
專業解析
“課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教師教授學生,尤其指在傳統私塾或學堂中老師對弟子進行傳授知識、督促學業的行為。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用法及文化背景:
一、核心釋義
- 教授生徒;教導學生。
- 這是“課徒”最直接和常用的含義。“課”在此作動詞,指教授、講授、督促學習;“徒”指學生、門徒。
- 示例:清代文人鄭燮(鄭闆橋)有詩《贈博也上人》雲:“課徒心苦半張紙,賣畫錢悭一酒瓢。” 此處的“課徒”即指教授學生。
二、詞義拆解與延伸
- “課”的含義:
- 本義為考核、試驗(《說文解字》:課,試也)。
- 引申為按規定的内容和分量教授或學習(如“授課”、“課程”)。
- 在“課徒”中,“課”主要指講授知識、布置學業、督促完成。
- “徒”的含義:
- 本義指步行(《說文解字》:徒,步行也)。
- 引申指門徒、弟子、學生(如“門徒”、“學徒”)。
- 在“課徒”中,“徒”指受業的學生。
- 整體含義: 二字結合,生動描繪了傳統教育模式下,老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布置功課、督促學習的整個過程,帶有一定的責任感和辛勞意味。
三、用法與文化背景
- 語境: “課徒”一詞具有濃厚的古典色彩和書面語特征,多用于描述古代或近代的私塾教育、師徒傳授場景。在現代漢語日常交流中較少使用,但在文學、曆史或教育史相關的語境中仍可見到。
- 隱含意義: 除了字面教學行為,“課徒”常隱含教師誨人不倦、辛勤耕耘的形象,以及師生間較為嚴格、親密的傳統關系。它體現了“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職責。
- 相關詞彙: 授徒、教徒、設帳授徒、坐館(指在私塾或人家中教書)。
四、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 明确收錄“課徒”詞條,釋義為“教育學生”。(來源: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縮印本).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 《中文大辭典》: 釋義為“教授生徒也”。(來源: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中文大辭典(第十版). 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90.)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國台灣): 雖未直接收錄“課徒”詞條,但對“課”的釋義包含“教書、教”的義項(如“課讀”),對“徒”的釋義包含“門人、弟子”的義項,組合理解即為“教授學生”。(來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絡版)
“課徒”是一個承載着中國傳統教育文化信息的詞彙,專指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活動,尤其強調在私塾或類似環境下的知識傳授與學業督促。其核心在于“教”與“學”的關系,并蘊含着教師的責任與辛勞。該詞在現代雖不常用,但在理解曆史文獻和傳統文化時具有重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課徒”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課徒(kè tú)指教育學生或徒弟,傳授知識和技能。這一詞彙常用于描述教師或導師指導、培養後輩的行為,強調知識與技藝的傳遞。
二、詞彙解析
- 課:意為“傳授”或“教學”。
- 徒:指“學生”或“徒弟”。
組合後,“課徒”即通過教學行為将知識或技藝傳授給學習者。
三、使用場景
適用于教育、技藝傳承等領域,例如:
- 古代文人通過“課徒”培養弟子學問,如庾肩吾在家中教導學生時,吸引旁聽者學習。
- 清代文獻記載的實例,如湯文端未中舉時曾以“課徒”為生。
四、曆史典故與引證
- 故事起源:相傳南朝學者庾肩吾因學識深厚且樂于教導,其授課場景吸引了門外年輕人旁聽,體現了“課徒”的精神。
- 文獻記載:清代李伯元《南亭筆記》提到湯文端通過“課徒”維持生計,反映了這一詞彙在曆史中的實際應用。
五、其他信息
- 發音:拼音為kè tú。
- 近義詞:授業、傳道(部分網頁提及,但未展開)。
總結來看,“課徒”強調教育者的責任與傳承過程,既有曆史典故支持,也在文獻中廣泛使用,適用于描述傳統或現代的教學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哀惸北第畢剝冰景鬓飾才子佳人慘不忍睹錯折诋讕遁耕椟丸乏絕乏人分福風痱奉谀富樂告天鳥搆火菰飯恒醫鶴辔荒居劃圈火竈簡淡季年凱撤口戲略去潦車料莫犂鏡龍轜缦然馬條條綿蠻腼顔偏躬偏侍秦朝清懷汽碾沁潤若木擅長上竈收聚太平花套紅逷逷頹垣廢址污坳五屬大夫香羅帕霄明銷熔協泰寫字間席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