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凍餧的意思、凍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凍餧的解釋

凍餒。《國語·齊語》:“君加惠臣,使不凍餧,則是君之惠也。”一本作“ 餒 ”。《呂氏春秋·慎人》:“其未遇時也,以其徒屬堀地財,取水利,編蒲葦,結罘網,手足胼胝不居,然後免於凍餧之患。”《隸釋·漢冀州刺史王純碑》:“閔其粥糜凍餧之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凍餧(dòng wèi)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合成詞,現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語境,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指因寒冷而凝結,引申為受寒、挨凍。《說文解字》釋:“凍,仌也”(仌即“冰”),本義為水遇冷結冰,後泛指寒冷導緻的生理痛苦。

  2. 同“喂”,本義為饑餓。《廣雅·釋诂》載:“餧,饑也”,強調食物匮乏導緻的饑餓狀态。

合成詞“凍餧” 即“受凍與饑餓”,形容極度困苦的生存狀态,常見于描述災荒、戰亂中民衆的疾苦。


二、文獻用例與權威釋義

  1. 《漢語大詞典》釋義

    “凍餧:受凍挨餓。”

    例證引《漢書·食貨志》:“歲惡不入,民多凍餧。”指災年歉收導緻百姓饑寒交迫。

  2. 古典文獻中的典型用例
    • 《鹽鐵論·非鞅》:“衣暖食飽,無凍餧之憂。”(通過對比強調溫飽的重要性)
    • 唐代韓愈《禦史台上論天旱人饑狀》:“田種所收,十不存一,百姓凍餧,死轉溝壑。”(描述旱災下的民生慘狀)

三、現代引申與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凍餧”多用于曆史叙述或文學描寫,強調極端生存困境,如:

“戰亂年代,難民流離失所,凍餧而死者不可勝數。”

其近義詞包括“饑寒”“凍餒”(“餒”同“餧”),但“凍餧”更具文言色彩。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漢語權威工具書,收錄古漢語詞彙釋義及文獻例證。

  2. 《說文解字》(許慎)

    中國首部系統分析字源的字典,解釋“凍”“餧”本義。

  3. 《漢書·食貨志》

    漢代史書,記載社會經濟狀況,包含“凍餧”的早期用例。

  4. 《韓昌黎文集》

    韓愈文集,反映唐代語言使用實況。

(注:因古籍原始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此處标注文獻名稱及權威性出處。如需查閱原文,可參考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凍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結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基本解釋

凍餧(dòng wèi)由“凍”和“餧”兩字組成:

整體含義形容極度寒冷且饑餓的狀态,既可指自然環境的嚴寒,也可比喻貧困潦倒的生活境遇。


詳細解析

  1. 詞源與用法

    • 最早見于《國語·齊語》:“君加惠臣,使不凍餧,則是君之惠也。”,表示君主施恩使臣民免于饑寒。
    • 《呂氏春秋·慎人》中描述賢者未遇明主時,需艱苦勞作“免於凍餧之患”,強調生存困境。
  2. 現代釋義

    • 作為形容詞性成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如:“邊塞将士常年在凍餧中戍守。”
    • 部分文獻(如《現代漢語詞典》)未單獨收錄該詞,可能因“凍餒”更常用,二者含義相通。
  3. 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凍餒(更常見)、饑寒交迫。
    • 相關詞:凍瘃(凍瘡)、凍害(自然災害)等。

使用建議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國語》《呂氏春秋》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薄質背珥碧幽幽長枷長齡赤腳仙人傳夜達天低蛾繁嚣發瘧子非非想廢書馮隆垢污鼓車國初晃動黃童佳妙極情九馗計議軍資亢暴空慧快車婪詐老貌聯佩六錢離域羅城蠻垂明星密嚴納衣黏埴啌嗽請君入甕岐山操驅迫攘敚人行橫道線掃臉殺伐山眉水眼沈木香四照花竦劍太清宮踏橇烴燍頽想托褾讬疾威振無忒下江兵挾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