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人的堅貞品格和操守。《尚書大傳》卷四:“天下諸侯之悉來進受命於 周 ,而退見 文 武 之屍者,千七百七十三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聲玉色。” 漢 劉桢 《魯都賦》:“彼 齊 ﹝ 魯 ﹞諸儒,皆繪弁端衣,散佩垂紳,金聲玉色,溫故知新。”《三國志·魏志·管甯傳》:“經危蹈險,不易其節,金聲玉色,久而彌彰。”亦作“ 金聲玉服 ”。《墨子·經說上》:“實,其志氣之見也,使人如己,不若金聲玉服。” 孫诒讓 間诂:“玉服,即佩服之玉……言其實充美則見於外者,若金聲玉服之昭著,即所謂榮也。”
“金聲玉色”是一個成語,拼音為jīn shēng yù sè,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人的堅貞品格和操守。以下是詳細解釋:
經典出處:
語法結構:
聯合式成語,通常作賓語或定語,多用于書面語,含褒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尚書大傳》《三國志》等典籍,或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的詳細釋義。
《金聲玉色》這個詞是形容聲音美妙悅耳、色彩絢麗多彩的意思。它來自于古代文學作品和音樂藝術中的描述,用以形容或贊美人的歌聲或樂器的音色優美動人。
《金聲玉色》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金、玉,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8畫和9畫。
《金聲玉色》的繁體字寫法是「金聲玉色」。
在古時候,漢字「金聲玉色」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其意義與如今的寫法相同。
他的歌聲真是金聲玉色,聽得我陶醉其中。
金光燦爛、玉樹臨風、聲色俱佳
銀裝素裹、香飄萬裡、聲如洪鐘、色彩缤紛
丑聲赤色、毫無音樂感、土色土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