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e generation] 輩份相同的人
(1).同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晉 鄭 同儕,其過子弟,固将禮焉。” 杜預 注:“儕,等也。”《周書·于翼傳》:“ 翼 言於帝曰:‘ 蕭撝 , 梁 之宗子; 王褒 , 梁 之公卿。今與趨走同儕,恐非尚賢貴爵之義。’”
(2).同伴,夥伴。 宋 何薳 《春渚紀聞·陷蛇出虱身輕》:“寨卒有 蕭愁 者,為人性率,同儕多狎侮之。”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二:“ 鹿伯順 有使者 來寬 ,同儕三人,拟一時婚娶。” 陳毅 《與八路軍南下部隊會師,同志中有十年不見者》詩:“十年征戰幾人回,又見同儕并馬歸。”
“同侪”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óng chái,主要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同輩或同等地位的人
指與自己在年齡、地位、興趣等方面相近的平輩或夥伴。例如:“面對同侪的奚落,他忍無可忍”。
近義詞包括“平輩”“同輩”,常用于描述平等關系中的群體。
詞源與古籍引用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鄭同儕,其過子弟,固将禮焉。” 杜預注:“儕,等也。”。陳毅的詩句“十年征戰幾人回,又見同侪并馬歸”也體現了這一用法。
商業與宣傳中的引申
現代語境中,“同侪”常被用于企業宣傳(如“領先同侪”),隱含“同行”或“同類競争者”之意。
注:此用法更多是靈活引申,非嚴格古籍定義。
社會心理學與教育領域
指同齡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如同侪壓力(Peer Pressure),強調群體對個體的影響。
“同侪”原指地位、年齡相近的平輩,後衍生出更廣泛的社會關系含義。其核心在于“平等”與“相似性”,既可用于傳統文學,也適用于現代多領域場景。
同侪指的是年齡、地位、才能等相近、相當的人或同一群體中的成員認。在社會交往中,同侪通常互相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相互交流、理解和支持。同侪之間往往具有一定的共同點,可以互相借鑒、切磋,共同進步。
同侪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口和人。它的拼音是tóng pái。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同侪共有9畫。
同侪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使用。後經過演變定型。源自古漢語,由兩個字組成,表達相互之間年齡、地位、才能等相近、相當的人或群組。
同侪的繁體字為「同儕」。
在古代,同侪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童豺」。根據曆史的變遷,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也會有所變化。
1. 小明和他的同侪們經常一起學習進步。
2. 同侪的支持和鼓勵對于個人的發展非常重要。
同齡、同學、同事、同門、同業
同齡人、同類、同輩、同年
異類、長輩、朋友、上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