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place sb.;take sb's place] 奪取别人的權位而代替他。也泛指一事物取代另一事物
始皇南巡 會稽, 高帝時年二十有七, 項籍才十二三耳,已有取而代之之意。—— 元· 俞德鄰《佩韋齋輯聞》
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語本《史記·項羽本紀》:“ 秦始皇帝 遊 會稽 ,渡 浙江 , 梁 與 籍 俱觀。 籍 曰:‘彼可取而代也。’”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 高亦陀 的心裡沒有一天忘記了怎樣利用機會打倒 大赤包 ,然後取而代之。”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七:“以前 哈爾濱 商場向以 俄 盧布為單位,現在盧布跌落, 日本 金票幾有取而代之之勢。”
“取而代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字面意思是“奪取某事物或人的位置來替代它/他”。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競争、取代或推翻原有事物,使自己占據其位置。
來源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年少時看到秦始皇出巡的盛況,感歎道:“彼可取而代也!”(那個人是可以被取代的!)後來演變為“取而代之”,形容推翻舊事物并占據其地位。
用法與語境
現代常見搭配
近義詞與反義詞
注意: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避免在正式場合誤用為貶義。
《取而代之》是一個成語詞組,意思是取代、代替。它由四個字組成,分别是取、而、代、之。下面對這個詞進行具體拆分:
取:從手拉鼓的鼓框裡取出鼓面(扌字旁)。
而:表示連詞,連接句子或詞語。
代:以别的人或事物代替原來的人或事物(人字旁)。
之:古漢語中的一個代詞,指示代替的對象(乙字旁)。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追溯到《論語·述而》篇中的一句話:“去哪裡的修行者,不廢心焉,可謂志而不廢”。後來在明代,作家洪應明在他的《太虛幻境題詩》中将這句話引申為“取而代之”,意味着追求進取、振奮精神。
在繁體字中,取而代之的寫法為“取而代之”。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無明顯變化。
例句:
他在公司中獲得了晉升,取而代之成為了新的部門經理。
組詞:取得、取舍、代替、替代。
近義詞:代替、替代、接替。
反義詞:放棄、舍棄、廢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