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捆綁。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上:“賈人船不用鐵釘,隻使桄榔鬚繫縛,以橄欖糖泥之,糖乾甚堅,入水如漆也。”
(2).束縛。 明 高攀龍 《高子遺書·示學者》:“凡人之所謂心者,念耳。人心日夜繫縛在念上,故本體不現。”《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二回:“男女相愛,本是人情之正,被情絲繫縛,也是有的。”
捆綁束縛。 漢 賈誼 《新書·階級》:“是以係縛榜笞髠刖黥劓之罪,不及大夫,以其離主上不遠也。”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 馬盤什 , 馬三寶 第二子,少年,形豐偉過人,乳下垂長尺許,以巨碗藏乳下,不假係縛,行數武不脫落。”
“系縛”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ì fù(注音:ㄒㄧˋ ㄈㄨˋ),其核心含義為捆綁、束縛,既指物理層面的捆綁,也引申為精神或思想上的約束。以下是詳細解釋:
物理捆綁
指用繩索等工具将物體或人捆紮固定。例如:古代船隻以桄榔須系縛船體,并用橄榄糖加固。
抽象束縛
比喻思想、情感或行為受到限制。如明代高攀龍提到“人心日夜繫縛在念上”,形容精神被雜念困擾。
唐代《嶺表錄異》
描述商人造船時“不用鐵釘,隻使桄榔須系縛”,體現物理捆綁的應用。
賈誼《新書·階級》
提到“系縛榜笞”的刑罰,反映古代社會制度中的約束手段。
現代用法
如“系縛安全挂扣”“思想離系縛”等,可見其詞義從具體到抽象的延伸。
“系縛”在不同語境中可側重不同含義。例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嶺表錄異》等古籍。
"系縛"是一個動詞詞組,意為用繩索、帶子等束縛、拴系。
《系縛》的部首是"缶",拆分為"糸"和"缶"兩個部分。其中,"糸"的筆畫為3畫,"缶"的筆畫為6畫。
"系縛"這個詞來源于漢語,是古代漢字的一種用法。
"系縛"是《系縛》的繁體寫法,其中,"縛"是由"糸"和"束"組合而成。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系縛》古時候的寫法為"繫縛"。
他把手腕用繩子系縛住,防止逃跑。
相關的組詞有:縛腕、縛手、系索、縛繩等。
近義詞包括:捆綁、綁縛、束縛等。
反義詞為:解放、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