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攻城略地。《南史·梁邵陵攜王綸傳》:“及後出征,戎備頗闕,乃歎曰:‘吾昔造仗,本備非常,無事涉疑,遂使零散。今日讨抄,卒無所資。’”
“讨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南史·梁邵陵攜王綸傳》:
“及後出征,戎備頗闕,乃歎曰:‘吾昔造仗,本備非常,無事涉疑,遂使零散。今日讨抄,卒無所資。’”
(意為:後來出征時發現軍備不足,感歎因未妥善準備,導緻攻城略地時缺乏資源。)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詞語演變,可參考《南史》或漢典等權威工具書。
讨抄(tǎo chāo)是一個漢語詞彙,既是動詞,也可作為名詞使用。這個詞的主要意思是指對剽竊、抄襲行為進行譴責或批評。
讨抄的第一個字“讨”拆分部首為“讠”,拼音為“yán”。它的總筆畫數為6。
讨抄的第二個字“抄”拆分部首為“扌”,拼音為“chāo”。它的總筆畫數為7。
“讨抄”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賈仲明的《骈拗考》一書中,用來描述對文人的抄襲行為進行斥責。
繁體字“討抄”與簡體字“讨抄”拼音和意思相同,隻是字形略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讨抄”兩個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差異。
1. 他因為抄襲他人的作品而遭到讨抄。
2. 讨抄在學術界起到了維護學術誠信的重要作用。
讨伐、讨論、抄襲、抄寫
揭發、譴責、批評
贊賞、嘉獎、表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