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燭的意思、孤燭的詳細解釋
孤燭的解釋
獨燃的蠟燭。 南朝 梁 江淹 《銅爵妓》詩:“清夜何湛湛,孤燭映蘭幕。撫影愴無從,惟懷憂不薄。” 唐 徐彥伯 《孤燭歎》詩:“切切夜閨冷,微微孤燭然。玉盤紅淚滴,金燼彩光圓。” 明 沉周 《二月八日過靈殿祥公房》詩:“門前見新月,步步踏松影。虛寮寂無風,已有孤燭耿。”
詞語分解
- 孤的解釋 孤 ū 幼年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孤兒。遺孤。托孤。孤寡鳏獨(孤兒,******,無妻或喪妻的人,年老無子女的人)。 單獨:孤單。孤獨。孤立。孤僻。孤傲。孤茕(單獨無依然)。孤介。孤身。孤危。孤芳自賞。孤苦伶仃
- 燭的解釋 燭 (燭) ú 用線繩或葦子做中心,周圍包上蠟油,點着取亮的東西(古代亦稱“火炬”):蠟燭。花燭。燭光。燭淚。燭台。風燭殘年。 洞悉:洞燭其奸。 燈泡瓦特數的俗稱:十五燭的燈泡。 筆畫數:; 部首:
專業解析
孤燭
一、字義解析
-
孤
- 本義指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引申為單獨、獨特。《說文解字》釋:“孤,無父也。”段玉裁注:“凡單獨皆曰孤。”
- 在詩詞中常表孤獨、寂寥之感,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來源:《說文解字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
燭
- 本義為火炬,後指照明用具。《說文解字》:“燭,庭燎火燭也。”古代以麻稭等制成,後演變為蠟燭。
- 象征光明、希望或短暫易逝,如“蠟燭有心還惜别,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贈别》)。來源:《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
二、合成詞“孤燭”釋義
- 基本含義:指單獨點燃的一支蠟燭,字面強調“孤立無伴”的狀态。
- 文學意象:
- 孤獨寂寥:燭火在黑暗中獨自燃燒,隱喻人的孤寂心境。
例: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以“燭”反襯獨處之思。
- 漂泊無依:燭光微弱易滅,類比人生漂泊或命運無常。
例:杜甫《倦夜》“竹涼侵卧内,野月滿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萬事幹戈裡,空悲清夜徂”,隱含亂世中如孤燭般的飄零。
來源:《全唐詩》《中國古典文學意象辭典》
三、文化内涵
- 美學意境:古典詩詞常以“孤燭”構建清冷、深沉的畫面,如“孤燭異鄉人”(孟浩然《歲暮歸南山》),烘托遊子思鄉之情。
- 哲學隱喻:燭光象征生命在寂寥中的堅守,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無題》),賦予孤燭以犧牲與奉獻的深層意蘊。
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網絡擴展解釋
“孤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文學意象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獨燃的蠟燭,常見于古典詩詞中,用于營造孤寂、清冷的氛圍。例如:
- 南朝梁·江淹《銅爵妓》:"清夜何湛湛,孤燭映蘭幕"();
- 唐代徐彥伯《孤燭歎》:"切切夜閨冷,微微孤燭然"()。
二、字義拆分
- 孤:可指孤兒、單獨(如"孤軍深入"),或古代王侯自稱(如"稱孤道寡");
- 燭:原指火炬,後指蠟燭,引申為照亮(如"燭照天地")()。
三、文學象征
- 孤獨意象:常與"清夜""空閨"等場景結合,如明代沈周詩句"虛寮寂無風,已有孤燭耿"(),烘托人物内心的寂寥。
- 堅持隱喻:部分文獻(如)提到其象征困境中的堅持,但需注意此解釋更多屬于現代引申義,古典語境中更側重環境描寫。
四、使用注意
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日常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詩文賞析或文學創作中。如需查詢更多近義詞或反義詞,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
暗地裡半殖民地貝齒繃瓷賓餞日月璧水補助扯撮扯首掣曳曳絺冕鸱夷子皮村性單徕大問點景疔瘇獨院兒女情俯容附同功作規銀國将不國鴻運降城稽殆禁溝就木钜髦劇暑酷禍廉靖憭栗龍鵄買脫茅司猱獅狗牛馬襟裾輕元素瓊璈裙帶生胎沈嫚筮人受責恕實鼠妖樹樁睟穆胎養谷甜津津天師推誠置腹脫節亡徵吾匹無業遐奧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