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靠,依賴。《舊唐書·高骈傳》:“朕瞻如 太華 ,倚若長城,凡有奏論,無不依允,其為託賴,豈愧神明?”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門迎着駟馬車,戶列着八椒圖,娶了個四德三從宰相女,平生願足,託賴着衆親故。”《楊家府演義·太祖傳位與太宗》:“ 王皇後 見 晉王 ,愕然遽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賴於官家。’”《紅樓夢》第三五回:“不如借勢兒弄些大家喫,託賴着連我也嘗個新兒。”
“讬賴”一詞中的“讬”實為“托”的異體字,因此“讬賴”等同于“托賴”。該詞由“托”(依靠、委托)和“賴”(依賴、仰仗)組合而成,整體含義為依靠他人或他物的支持,常見于書面表達或古語語境。例如:“此事托賴衆人相助,方得完成。”
補充說明:
若需更具體的古文例證或方言用法,建議結合權威詞典進一步查證。
讬賴(tuo4 laih4)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解釋為“扯皮、推卸責任”的意思。
讬字由“讠”和“寸”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讠”為訓字旁,表示與言語相關的意思;“寸”是一個單獨的部首,表示與長度、距離有關。
賴字由“赤”和“罒”兩個部首組成,“赤”表示顔色紅,也有走的意思;“罒”是一個單獨的部首,表示與網有關的意思。
讬和賴兩個字的筆畫分别是5畫和13畫。
讬賴是一個漢語詞語,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根據《廣韻》記載,讬指的是人為定窒礙事而不前進;賴指的是阻礙或讓人滞留不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讬字的繁體形式是説,賴字的繁體形式是賴。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讬字的寫法是由兩個精細的橫折構成,表達出講話中有顧慮而停頓不前的意思。賴字的寫法是一個走動的人形加一個網,表示阻礙人的行動。
他總是讬賴自己的錯誤,從不承擔責任。
除了讬賴,還可以組成讬賴不已、讬賴推卸等詞語。
近義詞:扯皮、推卸責任
反義詞:承擔責任、坦誠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