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儒服,束紳。古代士紳打扮。亦借指士紳。 宋 葉適 《安人張氏墓志銘》:“兩叔尚毀齒未畢,夫人則旦旦洗面束髮衿紳之,趣使向學。” 明 袁宗道 《贈太湖知縣王公墓志銘》:“謂公不衿紳兮,而竹素之業邃于 申 轅 。”
“衿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該詞常見于宋明至清代文獻,反映古代社會對士人階層的重視,兼具身份标識(服飾)與社會地位的雙重意義。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查閱《安人張氏墓志銘》《聊齋志異》等原始資料。
《衿紳》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衣領和領帶,通常是男性正裝中的一部分。
《衿紳》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彡”和“纟”,其中“彡”是指頭發,表示與頭發有關,“纟”表示絲綢,表示與綢緞有關。《衿紳》的總筆畫數為15畫。
《衿紳》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起源于漢代。在古代,衿紳是男性裝束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起到裝飾和固定衣領的作用。
《衿紳》的繁體字為「襟繩」。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衿紳》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是「衿繩」,字形較為繁複,與現代漢字寫法有所區别。
1. 他打了個好看的領結,系在衿紳上。
2. 我的衿紳太緊了,感覺有些不舒服。
相關的組詞有:
1. 衿領:指衣服的領子部分。
2. 紳士:指有地位和學識的男性。
3. 領帶:指用于束縛衣領的帶子。
與《衿紳》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領結:指一種用于裝飾領口的結。
2. 梳妝:指打扮整理外貌。
3. 衣襟:指衣服的前開口部分。
與《衿紳》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襁褓:指包裹嬰兒的布。
2. 裙帶:指女性衣服的裙子和帶子。
3. 生須:指男性臉上的胡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