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告朔饩羊的意思、告朔饩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告朔饩羊的解釋

《論語·八佾》:“ 子貢 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朱熹 集注:“告朔之禮,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頒來歲十二月之朔於諸侯,諸侯受而藏之祖廟。月朔,則以特羊告廟,請而行之。 魯 自 文公 始不視朔,而有司猶供此羊,故 子貢 欲去之。”後人因以“告朔餼羊”比喻形同虛設。亦省作“ 告朔 ”。 廖仲恺 《辭*********長職通電》:“計吏職權,情同告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告朔饩羊”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禮儀的成語,現多用于比喻徒具形式的事物或虛應故事的行為。以下從語義、典故及現代用法進行詳細闡釋:


一、語義解析

  1. 字義拆解

    • 告朔:指古代諸侯每月初一(朔日)告祭祖廟的儀式。《周禮》載“頒告朔于邦國”,即天子向諸侯頒布曆法,諸侯受而藏于祖廟,朔日以活羊祭告。
    • 饩羊:“饩”指祭祀用的活牲,“饩羊”即儀式中未宰殺而陳列的活羊。
  2. 整體含義

    原指周代“告朔”之禮中用作象征的活羊。後因禮儀流于形式,僅保留獻羊環節,故引申為徒有虛名、敷衍了事的象征物或行為。


二、典故溯源(《論語·八佾》)

子貢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三、現代用法與示例

  1. 比喻義

    • 指形式上的敷衍(如“會議淪為告朔饩羊,毫無實效”)。
    • 形容名存實亡的制度(如“政策執行如告朔饩羊,流于表面”)。
  2. 反義對比

    • 與“虛應故事”“形同虛設”近義,反義為“名副其實”“行之有效”。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論語·八佾》(儒家經典原始出處)
  2. 《漢語大詞典》 釋義:

    “告朔饩羊”喻徒具形式,虛應故事。

  3. 《周禮·春官·大史》:

    “頒告朔于邦國”,載禮制起源。

  4.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

    考據周禮衰變過程,剖析“饩羊”存廢之争的文化意義。


五、文化意義

此成語濃縮了儒家對禮樂精神的辯證思考:形式與内涵的平衡。孔子“愛禮”之歎,警示後人勿因現實功利完全抛棄傳統符號,體現中華文化對“形神兼備”的追求。


公式:告朔禮的象征邏輯

$$ begin{gather} text{告朔禮存續} rightarrow text{饩羊為儀式符號} downarrow text{禮廢而羊獨存} implies text{「告朔饩羊」(空洞形式)} end{gather} $$

網絡擴展解釋

“告朔饩羊”是一個源自《論語》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釋義

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再親自到祖廟舉行告朔儀式,僅用一隻羊應付祭祀流程。後比喻徒有形式、敷衍了事的行為或态度,強調保留表面程式而無實質意義。


出處與典故

  1. 曆史背景:周代制度中,天子每年冬季向諸侯頒布次年曆法(“頒告朔”),諸侯需每月初一(朔日)用活羊祭祀祖廟(“告朔”),隨後處理政務(“視朔”)。
  2. 魯國演變:魯文公時期,國君既不親自祭祀,也不聽政,僅保留殺羊的流程。子貢主張廢除這一形式,孔子卻認為:“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主張保留殘存禮儀。

用法與延伸


示例與文獻引用

通過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此解釋覆蓋了成語的曆史背景、語義演變及實際應用。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論語》原文或相關曆史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鲌鮮鼈魚缽拿不将不意成效叱斥鸱張魚爛待聘得代得勝令東波斷産朏臀分岔鳳凰巢豐壤浮名虛譽高度計高氣壓區格除攻堅戰貴善國将鶴駕紅玉後主忽忽不樂嘑頭绛衣大冠賈舟決斷如流腒雉開科取士狼須涼蟾裡面領港笭箐靈童理屈龍樹篾刀惱損拍打拼盤汽機傾移犬科權榮殺雞駭猴山口嬸子視若路人私家套調通心粉抟鑪帏幌卧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