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還魂的意思、還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還魂的解釋

(1) [revive after death;return from the grave]∶舊時迷信,以為人死後魂會回來而複生

(2) [reprocessed] 〈方〉∶再生

還魂紙

還魂橡膠

詳細解釋

(1).迷信指死而複活。 唐 杜牧 《華清宮三十韻》:“傾國留無路,還魂怨有香。” 馮集梧 注引《述異記》:“ 聚窟洲 有返魂樹,伐其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又熬之令可丸,名返生香,或名卻死香,屍在地,聞氣即活。” 後蜀 何光遠 《鑒誡錄·高僧谕》:“既而三宿還魂,備述幽適之事。”《西遊記》第十一回:“ 閻王 道:‘ 唐 禦妹 李玉英 ,今該促死,你可借他屍首,教他還魂去也。’”

(2).比喻廢舊物品經回收加工,制成新的産品。參見“ 還魂紙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還魂"是漢語中具有多層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語義可追溯至古代靈魂觀念。《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①迷信指人死後靈魂回到肉體複活;②比喻舊事物改頭換面重新出現"。該詞在漢語體系中呈現以下特征:

一、本義層面 指生命體死亡後複生的超自然現象,源自原始宗教的靈魂不滅觀念。《漢語大詞典》引《太平廣記》卷三五八記載:"其妻夢曰:'吾已還魂,可開棺出我'",此處記載了唐代傳奇中的"借屍還魂"案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提及"還魂草"時注:"此草有再生之力,雖枯猶活",将植物複蘇現象與人類靈魂複生進行類比。

二、引申義層面

  1. 文化隱喻:指事物經過改造後的再生形态。如清代《揚州畫舫錄》載"還魂紙"制作工藝,特指用廢紙再造的新紙,該用法至今保留在江浙方言中。
  2. 文學修辭:在《紅樓夢》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歸離恨天"中,曹雪芹通過林黛玉"香魂一縷隨風散"與"還魂"情節的戲劇性缺席,形成反諷效果。
  3. 民俗應用:台灣閩南語稱隔夜重蒸的米飯為"還魂飯",反映農耕時代對糧食的珍視意識,此用法收錄于《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該詞的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由實入虛"的典型發展軌迹,從具體的生理複活現象,逐步擴展至物質循環、文化複興等抽象範疇,構成中華文化生死觀的重要語料标本。

網絡擴展解釋

“還魂”是一個多維度含義的詞彙,其解釋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一、基本含義

  1. 迷信概念
    指人死後靈魂回歸身體而複生,常見于民間傳說或宗教觀念。例如“借屍還魂”即描述靈魂依附他人屍體複活的現象。
  2. 方言用法
    部分地區(如吳語)中表示“再生”或“再利用”,如“還魂紙”(廢紙再造)、“還魂橡膠”(再生橡膠)。

二、文化與藝術中的象征

在文學、影視作品中,“還魂”常作為神話或奇幻元素,象征重生或命運轉折。例如《西遊記》中唐太宗之妹李玉英借屍還魂的情節,或唐代杜牧詩句“還魂怨有香”暗喻生死糾葛。

三、現代引申義

指物品通過回收加工獲得新生,如再生材料的生産。這一用法與方言中的“再生”含義相通,但更強調環保或經濟價值。

四、曆史與考據

唐代文獻已出現相關記載,如《述異記》提及“返魂香”能使死者複生,說明該概念在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文學作品案例或方言詞彙的詳細用法,可進一步查閱古籍或地方語言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寶餌保見變面标幟筆筒饞包琛獻錯過時機蕩寒稻粟大水沖了龍王廟打退堂鼓鬥桶腭化方釳伏兵缑山關王賣豆腐河水洄沿鬋鬓建溪焦枯集場街樹荊樸進退損益既死霸軍科檢口寫诳話揆樞臘候連錘撩惹龍頭拐杖蠻垂門正麪糊茗糜摩納哥磨瑩南飔潛曜秦秦啟四體曲允人保三十六郡善字賒促詩編輸将王劉挽力五牢香篘謝絶亵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