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易·漸》:“初六,鴻漸于幹”,“六二,鴻漸于磐”,“九三,鴻漸于陸”,“六6*四,鴻漸于木”,“九五,鴻漸于陵”。謂鴻鹄飛翔從低到高,循序漸進。 晉 潘嶽 《西征賦》:“振鷺于飛,鳬躍鴻漸,乘雲頡頏,隨波澹淡。”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夷飾》:“言必鵬運,氣靡鴻漸。” 宋 契嵩 《<壇經>贊》:“若形影之無礙也,若鴻漸之有序也。”
(2).比喻仕宦的升遷。《文選·班固<幽通賦>》:“皇十紀而鴻漸兮,有羽儀於上京。” 李善 注引 應劭 曰:“鴻,鳥也;漸,進也。言先人至 漢 十世,始進仕。” 南朝 宋 謝瞻 《于安城答靈運》詩:“鴻漸隨事變,雲臺與年峻。” 宋 陸遊 《答發解進士啟》:“将鴻漸於天廷,始龍驤於學海。”
(3).比喻仕進于朝的賢人。《後漢書·蔡邕傳》:“君臣穆穆,守之以平,濟濟多士,端委縉綎,鴻漸盈階,振鷺充庭。” 李賢 注:“喻君子仕進於朝。”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鴻漸漢語 快速查詢。
“鴻漸”一詞源自《周易·漸卦》,本義指鴻雁從低處逐漸飛向高處,後衍生出多重比喻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 本義:循序漸進 《周易·漸卦》以鴻雁飛行軌迹為喻,描述其從“幹(水岸)”到“磐(巨石)”“陸(平地)”“木(樹木)”“陵(山陵)”的漸進過程,象征事物發展需遵循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規律。此義在文學中常被引用,如劉勰《文心雕龍》用“氣靡鴻漸”形容文氣需層次分明。
2. 比喻仕途升遷 漢代起,“鴻漸”被引申為官員晉升的象征。班固《幽通賦》中“皇十紀而鴻漸”即以鴻雁高飛暗指家族曆經十代終獲顯赫官位。陸遊詩句“鴻漸于天廷”也借此表達對科舉入仕的期許。
3. 代指賢能之士 《後漢書》以“鴻漸盈階”比喻賢才彙聚朝廷,李賢注疏明确将其解釋為“君子仕進于朝”。此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強調人才選拔的秩序與德行。
補充說明:
以上釋義綜合了《周易》哲學、古代文學及曆史注解,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多層文化内涵。
鴻漸(hóng jià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鴻”和“漸”兩個字組成。
“鴻”字的部首是“鳥”,它包含了9個筆畫。而“漸”字的部首是“水”,它包含了11個筆畫。
“鴻漸”一詞最早出現于明代淩濛初的《鴻漸志異錄》,意為大鵬飛翔的樣子。後來演變為形容事情逐漸進展或發展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鴻”字的寫法為「鴻」,而“漸”字的寫法為「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可能将“鴻”字寫作「鴻」的變體「鴻」。
1. 時間是鴻漸累積的結果,付出與努力會得到回報。
2. 他的技藝鴻漸精湛,終于成為了一位大師。
鴻漸成就、鴻漸發展、鴻漸進步、鴻漸快速
漸進、逐漸、日漸、遞增
突變、倒退、退化、迅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