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感麟的意思、感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感麟的解釋

指 孔子 對獲麟一事的感傷。 春秋 魯哀公 十四年,西狩獲麟。 孔子 見而感傷,曰:“吾道窮矣!”乃因 魯 史記作《春秋》。上起 魯隱公 元年,下至獲麟(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見《史記·孔子世家》。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故餘以為感麟而作,作起獲麟,則文止於所起,為得其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感麟”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典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孔子晚年的一段重要經曆及其象征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感:意為感慨、感傷、感歎。
    • 麟:指麒麟,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仁獸、瑞獸,象征祥瑞、太平盛世和聖王在位。
    • 感麟:字面意思是“因麒麟而感慨”。特指孔子因見到麒麟被捕獲(或聽聞此事)而産生的深刻感慨與悲歎。
  2. 典故出處與核心事件: “感麟”的典故直接關聯到孔子修訂《春秋》的終結。據《春秋》記載及其注釋(如《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魯國貴族叔孫氏的車夫鉏商在西郊打獵時捕獲了一隻異獸。孔子得知後前去觀看,認出這是一隻麒麟。麒麟本應在聖王治世出現,象征天下太平。孔子看到麒麟在亂世中被捕獲,認為這是極大的不祥之兆,象征着自己所向往的仁政理想無法實現,也象征着時代的混亂與無道。孔子因此感到極度悲傷和絕望,喟然長歎:“吾道窮矣!”(我的道走到盡頭了!)。傳說孔子正是在“獲麟”事件後,停止了《春秋》的編撰工作,不久後便去世了。因此,“獲麟”或“西狩獲麟”成為《春秋》絕筆的标志性事件。

  3. 引申義與象征意義:

    • 聖人傷時:指聖人(孔子)因目睹象征祥瑞的麒麟在亂世出現并被捕獲,而感傷時代混亂、王道衰微、理想破滅。
    • 理想受挫:象征着高尚的理想、抱負在現實面前遭遇挫折,無法實現。
    • 文化傳承的終結:因“獲麟”事件直接關聯到《春秋》的絕筆,故“感麟”也隱含着文化傳承或偉大事業被迫中斷的悲怆意味。
    • 時代變遷的哀歎:表達了對盛世不再、禮崩樂壞的時代變遷的深切感慨。
  4. 現代用法: “感麟”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用,主要出現在對孔子生平、儒家思想或《春秋》經傳的研究、讨論以及相關的文學、曆史作品中。它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的典故性詞語,用以指代孔子因麒麟而生的悲歎及其所蘊含的深刻曆史與文化内涵。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感麟”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核心含義與孔子因“獲麟”事件引發的感慨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1. 出處與事件背景
    該詞出自《史記·孔子世家》。春秋時期,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魯國人在西郊狩獵時捕獲一隻麒麟。孔子認為麒麟是象征仁政的祥瑞之獸,其出現本應在太平盛世,而當時正值亂世,麒麟被獵殺令他深感哀傷,感歎“吾道窮矣”(我的理想無法實現了)。

  2. 與《春秋》的關聯
    孔子因此事件受到觸動,決定修訂魯國史書《春秋》,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獲麟之年(前481年)的曆史。晉代學者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中提到“感麟而作”,即指孔子因感傷麒麟之事而著書,并以此事件作為《春秋》的終結點。

  3. 延伸意義
    該詞後來被引申為對理想受挫、時運不濟的慨歎,或用于表達對珍貴事物遭毀的痛惜之情。例如,後世文人常以“感麟”隱喻懷才不遇或生不逢時的境遇。

提示:若需了解更詳盡的文獻記載,可參考《史記·孔子世家》及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佳柏子塔備厚辨決鼻亭神不差毫厘騁足丑婦家中寶垂直線從小弟共定斷诋誷東鄰西舍迩英閤惡事方略策梵樹風團負儋趕塌高識觥酌瓜虀祼鬯光顧管許皓練槐衢皇差活兵瀖濩降旛降箕江沚腳魚晶琅琅桊樞婪官淚波撩蜂撥刺立秋麥琪淋門前人淼茫民有菜色密宗嫖姚欺犯掃射生藏庶弟邃深銅石王豹問筶閑不容發響徹雲際詳缛襲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