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聘币的意思、聘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聘币的解釋

(1).古時聘人所備的禮物。币,本意為缯帛。古以束帛為贈送賓客及享聘之禮。《孟子·萬章上》:“ 伊尹 耕於 有莘之野 ,而樂 堯 舜 之道焉…… 湯 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 湯 之聘币為哉?’”

(2).古代訂婚時所備的禮物。《北史·列女傳·泾州貞女兒氏》:“ 涇州 貞女 兒氏 者,許嫁 彭老生 為妻,聘币既畢,未及成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聘币是中國古代婚姻禮儀中的重要財物,指男方在訂婚(“納征”環節)時向女方家庭贈送的禮金或貴重物品,象征婚約的正式确立與經濟承諾。其内涵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核心定義與曆史淵源

聘币源于周代“六禮”中的“納征”,《儀禮·士昏禮》明确記載以“玄纁束帛”(黑紅兩色的絲織品)作為聘禮的核心構成。清代翟灏《通俗編·儀節》進一步說明:“古婚禮有納采、納征……納征用聘币。”《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訂婚時男方贈予女方的錢帛財物”,強調其“聘定之信物”屬性。


二、文化象征與社會功能

  1. 契約象征:聘币是婚約成立的物質憑證,《禮記·曲禮》載“非受币不交不親”,體現古代婚姻的契約精神。
  2. 經濟補償:在農耕社會中,聘币部分補償女方家庭因嫁女損失的勞動力,如《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所述“聘币含財貨補償之意”。
  3. 身份标識:币值數量與材質反映雙方門第,貴族多用玉帛、金銀,庶民則以布匹、錢币為主,見《唐代婚姻禮俗研究》。

三、現代語義演變

當代漢語中,“聘币”一詞多用于曆史或民俗研究語境。《辭源》釋其“今泛指定婚財物”,但實際婚俗已轉化為“彩禮”,且法律明令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民法典》1042條),傳統聘币的契約功能被結婚登記制度取代。


權威參考來源

  1. 《儀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翟灏《通俗編》(清乾隆刻本)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4. 彭衛《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上海文藝出版社)
  5. 姚平《唐代婚姻禮俗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6.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聘币”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聘問禮儀中的禮物
    指古時用于聘請賢士或外交聘問時準備的禮物。這裡的“币”并非現代貨币,而是指缯帛(絲綢),古代以束帛作為貴重禮品,用于表達敬意或誠意。例如《孟子·萬章上》記載商湯以币帛聘請伊尹,即屬此類用途。

  2. 婚姻聘禮的組成部分
    在婚俗中,“聘币”特指訂婚時男方贈予女方的禮物,通常包含絲帛等貴重物品,象征締結婚約的誠意。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禮制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孟子》等典籍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爾倍至辯決碧漾稱德乘鸾塵仆雠尅出推從順措措的留的立雕梁第二次握手東沖西突凍樹洞下凡卑脯醢浮龍號怒核辦皇城還可以護門草魂飛膽裂狐趙繭犢叫彩較少接二連三雞飛狗跳徑徑井蛙絶軌磕頭蟲棱坎冷蔑涼白開兩忘連索料檢羅浮客落可便妙語連珠摹捉拟儀翩聯竊玉偷花窮佬色舞上客折口福首陀羅塌塌忘帝力委迹溫和溫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