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隘名。古稱 桃林塞 。 東漢 時設 潼關 ,故址在今 陝西省 潼關縣 東南,處 陝西 、 山西 、 河南 三省要沖,素稱險要。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河 在 關 内,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 潼關 。” 唐 杜甫 《北征》詩:“ 潼關 百萬師,往者散何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隻要明天從 潼關 附近沖過去,到了 河南 ,官兵就再也包圍不住咱們啦。”
潼關是中國古代重要關隘,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潼關位于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秦嶺,地處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處,是連接關中平原與中原地區的咽喉要道。其地勢險峻,東有遠望溝,西有禁溝,北靠黃河天險,南依秦嶺山脈,形成"城中有城,關外有關"的防禦體系。
作為"百二重關"(兩人守關可禦百人),潼關在曆史上經曆多次關鍵戰役:
潼關在文學中常作為曆史興亡的見證,如元曲《山坡羊·潼關懷古》寫道:"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借關隘之險抒發朝代更疊的感慨。
"潼"字本義為高聳(如宋玉《高唐賦》"沫潼潼而高厲"),關名取自黃河激流沖擊關山的自然特征。
潼關(tóng guān)是一個由2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水和關,其中水是左部首,關是右部首。根據筆畫順序,水部首擁有4劃,關部首則有6劃。
潼關這個詞來源于中國的地名,指的是陝西省鹹陽市長安縣境内的一個山城關口。曆史上,潼關處于重要的交通要道上,連接着中原地區和西北地區,因此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意義。
在繁體字中,《潼關》的寫法沒有明顯變化,仍然保持着“潼關”的形式,隻是字體結構略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較為簡單,以跟現在的寫法有所不同。《潼關》在古代常常寫作“橦關”。這種古代寫法在今天已經不再使用。
以下是一個關于《潼關》的例句:
《潼關》是楊洪基演唱的一首著名歌曲。
組詞:潼關城、潼關戰役、潼關道、潼關戍樓。
近義詞:山口、山關。
反義詞:阻礙、隔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