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裱书画的店铺。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哼,裱画铺也有了账了。 张顺 ,你告诉大树斋的伙计们,说大爷不在家。” 孙犁 《秀露集·书的梦》:“有一回,在 紫河套 的地摊上,买到一部 姚鼐 编的《古文辞类纂》……又买了二尺花布,拿到一家裱画铺去做了一个书套。”
裱画铺(拼音:biǎo huà pù,注音:ㄅㄧㄠˇ ㄏㄨㄚˋ ㄆㄨˋ)是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基本释义
指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店铺。这类店铺通过托裱、加衬、装轴等工艺,对书画作品进行保护和装饰,使其更易于保存与展示。传统裱画铺需掌握宣纸染色、绫绢裁剪等技艺。
2. 引申含义
在文学语境中,该词可比喻善于修饰事物的人或行为。如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用其形容精于润色文辞者,类似现代“美工师”“润饰者”的意象。
3. 文化溯源
起源于中国传统书画保护技艺,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明代文人笔记中已有裱画铺的记载,民国时期曹禺话剧《北京人》第一幕曾用该词反映市井生活场景:“裱画铺也有了账了”()。
4. 现代应用
当代多保留本义,全国知名老字号如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仍延续传统装裱工艺。据统计,中国现存专业裱画店铺超2000家,主要分布于文化古城和艺术市场集中区域。
注:部分例句出处来自文学作品,具体上下文需参考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