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仔細審閱。《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三年》:“故事: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駮正之。”《新唐書·盧鈞傳》:“遷給事中,有大詔令,必反覆省審,駁奏無私。”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自 熙寧 中分三省職事,故命令所出,必自中書……門下但掌省審封駮,尚書奉行而已。”
“省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仔細審閱”,主要用于古代政務和現代行政審查場景。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省審(拼音:shěng shěn)指對文書、政策或事務進行周密的核查與批閱,強調審查過程的嚴謹性。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和現代行政術語中。
省(shěng)
審(shěn)
古代用法
唐代三省六部制中,“省審”特指中書省官員對軍國大事文書的複核流程。例如《資治通鑒》記載:“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
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地方行政審批,如“凡屬我省審批權限的外商投資項目,實行核準制”(案例),體現地方政府對事務的審核權。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三省制度或現代審批流程,可參考《資治通鑒》或地方政府官網信息。
《省審》是一個詞語,其意思是“審查、審議”。
《省審》的部首是“目”,其中“目”是眼睛的意思,意味着觀察、審視。
《省審》的拆分筆畫為9畫,表示書寫時需要按照特定的筆畫順序。
《省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代,人們使用象形文字進行交流,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逐漸簡化,形成了現代的字形。《省審》一詞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衍生出來的。
《省審》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省審」。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形狀和結構與現代略有不同。《省審》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1. 這個問題需要經過仔細的《省審》。
2. 在會議上,對于方案進行了充分的《省審》。
1. 《審查》:對事物進行仔細的審議和調查。
2. 《審議》:對事情進行詳細的讨論和思考。
3. 《審察》:仔細地觀察和檢查。
4. 《省心》:減輕别人的負擔,讓人放心。
1. 篩查
2. 查看
3. 查驗
1. 放任
2. 縱容
3. 松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