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夸耀自己。《隋书·炀帝纪论》:“恃才矜己,傲狠明德。” 明 李贽 《复宋太守书》:“如以为大言不惭,贡高矜己,则终将缄默,亦容易耳。”
“矜己”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īn jǐ,其核心含义为自我夸耀、过分自负。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一个人过度吹嘘自己的才能或成就,表现出傲慢、自大的态度,常用于批评缺乏谦逊的行为。
“矜己”强调对自我价值的过度标榜,暗含对他人的轻视,多用于负面评价。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褒义。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隋书》等文献。
矜己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为对自己的自豪和自尊,以及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高度认识和评价。
矜己的部首是矢(shǐ),笔画数为9。
矜己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孝经》,其中有一句话“孝者,矜己者也”的意思是孝顺父母的人是懂得矜己的人。后来,矜己逐渐发展为一种对自己的认同和自尊。
矜己的繁体字是“矜己”。
在古代,矜己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比如“矜己”可以写作“矜己自立”来表示对自己独立的崇敬和尊重。
他在学校非常出色,但他从不矜己,总是谦虚谨慎。
矜己可以组成其他词语,比如矜持(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保持自尊和自重)、矜贵(对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存有骄傲与狂妄的一种心理)等。
矜己的近义词包括自傲、自负、自尊等。
矜己的反义词可以是谦虚、低调、自谦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