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治的意思、濟治的詳細解釋
濟治的解釋
輔助治理。 三國 魏 阮籍 《與晉文王薦盧播書》:“蓋聞興化濟治,在于得人。”《藝文類聚》卷五四引 三國 魏 曹羲 《肉刑論》:“夫言肉刑之濟治者, 荀卿 所唱, 班固 所述。”
詞語分解
- 濟的解釋 濟 (濟) ì 渡,過河:同舟共濟。 對困苦的人加以幫助:濟世。救濟。赈濟。周濟。接濟。 補益:無濟于事。 濟 (濟) ǐ 〔濟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國河南省,流經山東省入渤海。 (濟) 筆畫數:;
- 治的解釋 治 ì 管理,處理:治理。治家。治喪。治标。治本。治國安邦。自治。統治(a.管理;b.分配)。 整理:治河。治水。 懲辦:治罪。處(?)治。 醫療:治病。治療。醫治。 消滅農作物的病蟲害:治蝗。治蚜蟲
專業解析
濟治是古漢語中的合成詞,需拆分解析其本義與引申義,以下結合權威辭書釋義:
一、字義解析
- 濟(濟)
- 本義:渡河,如《說文解字》:"濟,渡也。" 引申為成就、救助(如"濟世")、調劑(如"剛柔相濟")。
- 《漢語大詞典》釋:"助成;補益"(卷5,第1123頁)。
- 治
- 本義:治理水患(如《孟子》"禹之治水"),引申為管理、安定(如"治國")。
- 《古代漢語詞典》釋:"社會安定,與'亂'相對"(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二、整體釋義
濟治指通過協調、輔助的手段實現社會安定或事務有序,強調以調和之力達治理之效。
三、用法特點
- 語境關聯:多用于描述君臣協作、政策調和(如"君臣濟治")。
- 近義詞:濟理(調理政事)、匡濟(匡正救助)。
- 反義對比:與"亂政""潰治"相對,凸顯秩序性。
權威參考來源(無有效鍊接時标注文獻):
- 釋義核心依據《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 字義補充參考《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及《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 例證引自《宋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濟治”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輔助治理,其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
指通過輔助手段或措施來協助管理、治理事務,強調在治理過程中發揮補充作用。例如三國時期阮籍在《與晉文王薦盧播書》中提到“興化濟治,在于得人”,即強調人才對輔助治理的重要性。
-
擴展語境
在部分現代用法中,可能延伸為治理與救濟結合的含義。例如“經濟治理”或“信用制度作為經濟治理機制”等表述(參考、6),但這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二、詞源與文獻用例
- 曆史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的文獻,如曹羲《肉刑論》中提到“肉刑之濟治”,認為刑罰可輔助社會治理。
- 構詞分析
“濟”本義為渡河、救助(如“周濟”),後引申為輔助;“治”指管理、整頓。組合後側重通過輔助手段達成治理目标。
三、相關成語與使用
- 關聯成語
如“彬彬濟濟”(形容人才衆多)、“緩不濟急”(措施不及時)。
- 造句示例
- 古代:“封建經濟治者将資本主義萌芽視為洪水猛獸”。
- 現代:“信用評級體現經濟治理的可操作性”。
四、注意事項
- 權威性差異
核心定義以漢典和古籍文獻為準,其他網頁的擴展解釋需謹慎參考。
- 語境區分
避免與“經濟治理”等現代複合詞混淆,後者中的“濟治”可能并非原詞直接含義。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成語用法,可查閱《藝文類聚》《三國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僵僵白雲謠梆鑼繃接綳拽表起嬖女博接伯圖不驗沖殺春力大世界調谇讀祝放飲烽區負步負郭相君告化子河街鶴裘囏危交彩絞盡腦汁驕易積德極工錦羽看得起曆曆可見領門兒羅帏鹿茸賣壯丁漫渎木鸢甯息甯壹牛蛙披荊繦負蘧車囷窖逡巡屈沱攘攘勞勞删刈審正十八學士視力表所自同惡相助投錢望色位地危削窩窩凹凹小不起邪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