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賞識并舉用。 漢 王逸 《九思·傷時》:“遭 桓繆 兮識舉,才德用兮列施。”
“識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賞識人才并加以舉薦任用,強調對他人才能的辨别與重視。常用于描述領導者在選拔人才時的眼光,或人際交往中的識人能力。
核心意義
源自漢代王逸《九思·傷時》的“遭桓繆兮識舉,才德用兮列施”,意為遇到賢明君主賞識并舉用人才,使才德得以施展。
延伸内涵
包含兩層能力:
在唐山等地方言中,“識舉”可能被用作“知足”的變讀(因“識”通“知”,“舉”與“足”古音相近)。但此用法具有地域性,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用法或曆史典故,可參考《九思·傷時》原文或方言研究資料。
《識舉》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詞語。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即“識”和“舉”。
部首是指漢字中具有主要意義并用于索引的部分。《識舉》中的“識”字的部首是:“讠”,它表示語言、言說的意思。《識舉》中的“舉”字的部首是:“⺢”,它表示手的意思。
《識舉》中的“識”字共有7畫,“舉”字共有4畫。
《識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其中一句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中的“本”字,也可以寫作“舉”,指的是道德的根本。後來,演變為使用“識舉”來表示認識到了道德的根本。
在繁體字中,“識舉”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差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關于《識舉》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需要根據具體的時期和版本進行查詢确定,因為漢字的寫法會有一定的變化。
1. 他通過各種努力,最終識舉了真理的本質。 2. 學會了識舉,就能更好地辨别是非。
《識舉》作為一個常用詞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更具體的意義。一些常見的組詞例如“識舉真僞”、“精确識舉”等。
近義詞:認清、辨别。
反義詞:誤判、誤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