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郡縣的意思、郡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郡縣的解釋

[province and county in ancient times] 古代兩級行政單位,大體相當今天的省與縣

給貢職如郡縣。——《戰國策·燕策》

郡縣苦秦吏。——《史記·陳涉世家》

定東南郡縣。——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詳細解釋

郡和縣的并稱。郡縣之名,初見于 周 。 秦始皇 統一 中國 ,分國内為三十六郡,為郡縣政治之始, 漢 初封建制與郡縣制并行,其後郡縣遂成常制。《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内為郡縣。”《魏書·崔浩傳》:“若無水草,何以畜牧?又 漢 人為居,終不於無水草之地築城郭、立郡縣也。” 明 解缙 《送劉繡衣按交阯》詩:“城郭新開 秦 郡縣,山河原是 漢 金湯。”亦謂設置郡縣。《新五代史·職方考》:“嗚呼,自 三代 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後世鑒古矯失,始郡縣天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且 安南 自 五季 以來……前代曾郡縣其地,反側無常,不足厪南顧之憂乃允其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郡縣”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制度中的核心概念,指由中央政權直接管轄的地方行政單位。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郡”為古代行政區域名,始于春秋時期,最初設于邊境地區;“縣”為行政區劃單位,起源更早,最初指周天子直接管轄的王畿地區,後演變為隸屬于郡的基層單位。

從曆史發展看,郡縣制在秦朝正式确立。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分封制,将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形成“郡—縣”二級管理體系,官員由中央任免,強化了中央集權。漢代沿襲此制并完善,郡的數量增至百餘個,縣的數量超過千個(《漢書·地理志》)。

文獻依據與功能:

  1. 定義溯源:《說文解字》稱“郡”為“周制,天子地方千裡,分為百縣,縣有四郡”,說明郡縣早期隸屬關系與後世相反。
  2. 制度意義: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評價郡縣制“使海内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強調其對維護國家統一的作用。

隋唐後“郡”逐漸被“州”“府”取代,但“縣”作為基層單位沿用至今,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結構的标志性制度(《辭源》修訂本)。

網絡擴展解釋

“郡縣”是中國古代實行的兩級地方行政單位,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成型于秦漢,成為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從定義、曆史發展、結構特點、作用意義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基本概念

“郡縣”是“郡”和“縣”的合稱,代表古代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體系。其中:

二、曆史發展

  1. 起源:
    • 縣制: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的楚國(楚武王熊通推行);
    • 郡制:起源于秦國的秦穆公時期,最初多設于邊遠地區。
  2. 确立與推廣: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分封制,正式推行郡縣制全國,設36郡(後增至48郡);
    • 漢朝延續此制度,封建制與郡縣制并行,最終郡縣成為常制。

三、結構特點

  1. 權力歸屬:
    • 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實行“流官任期制”,避免地方割據;
    • 形成“中央→郡→縣”的金字塔式垂直管理體系。
  2. 職能劃分:
    • 郡級負責軍事、財政和監察;
    • 縣級主管民政、賦稅和司法。

四、作用與意義

  1. 政治層面:
    •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緣宗法制度,貴族政治向專制集權轉型;
    • 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為“大一統”奠定制度基礎。
  2. 曆史影響:
    • 唐代改郡為州,但“州縣制”本質仍延續郡縣制框架;
    • 中國現行行政區劃制度(省、市、縣)亦受其影響。

五、相關文獻例證

“郡縣”不僅是一套行政管理制度,更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從分封走向集權的關鍵轉折,其影響延續至今。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演變細節,可查看來源網頁(如、等)。

别人正在浏覽...

阿鼻鬼别創一格鼈索冰鬥成裹寸意打熬大卷答臘鼓燈具電子學鍛鍊罰不責衆法宮訪覓販海煩且風馬牛焚逸貢墨鈎鐮衡定核視和奏狐埋狐搰加班費焦思街上雞肉君馬黃老衍連塍峍兀内則攀和前武情冤青奏蚯蚓竅蜷蹜驅涉潤朗杓窊印生礬生澀沈聲使功不如使過水天一色私恚私相授受歎絕調鼎通幰晩年違奪僞巧寤寐韅鞅小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