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構築壁壘。猶休戰。《太平廣記》卷二三九引 唐 胡璩 《譚賓錄·陳少遊》:“ 濠 、 舒 、 廬 等州,已令罷壘。韜戈捲甲,佇候指揮。”
“罷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à lěi,其核心含義為停止構築軍事壁壘,引申為休戰。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解釋
引申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胡璩的《譚賓錄·陳少遊》,後被收錄于《太平廣記》卷二三九:
“濠、舒、廬等州,已令罷壘。韜戈捲甲,佇候指揮。”
意為:濠州、舒州、廬州等地已下令停止修築防禦工事,收起兵器铠甲,等待進一步指令。
“罷壘”是古代漢語中與軍事行動相關的詞彙,既包含具體行動(停止築壘),也隱含戰略意圖(休戰)。其出處和用法多見于史書及文言作品,現代使用較少,但在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仍具參考價值。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太平廣記》或唐代史料原文。
罷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停止防守或衛戍,撤出軍隊。
罷壘的部首是立,由立和黑兩個部分組成。
罷壘的總筆畫為13畫。
罷壘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早見于《漢書·祿唐傳》。在古代軍事戰争中,當一方軍隊停止防守或撤出防線時,即被稱為“罷壘”。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其他領域的停止或撤退。
罷壘的繁體字為「罷壘」。
在古代,罷壘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其字形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首部分為立字旁,下面是形狀類似于“壘”的結構。古時的寫法中壘的部分更像是一個實體結構,更具立體感。
1. 軍隊罷壘後,邊境地區的局勢逐漸平靜下來。
2. 由于危險情況消除,警方決定罷壘解散。
3. 領導層經過讨論後決定罷壘,以避免進一步的沖突。
罷職、罷工、罷課
撤防、解圍、解壘
衛戍、堅守、據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