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有聖德能繼先王功業。《詩·大雅·下武》:“下武維 周 ,世有哲王。” 鄭玄 箋:“下,猶後也……後人能繼先祖者,維有 周 家最大。” 北周 庾信 《賀新樂表》:“伏維皇帝,以下武嗣興,中陽繼業。” 宋 蘇轼 《元佑元年九月六日明堂赦文》:“我享維天,下武式 文王 之典,大孝嚴父, 孔子 謂 周公 其人。”
“下武”一詞的含義需結合《詩經》文本及曆史注釋綜合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下武”出自《詩經·大雅·下武》,原指後人繼承先王德業。其中:
《下武》是贊頌周武王繼承文王功德的詩篇,強調周朝世代有賢君:
部分資料(如)提到“下武”有“停止戰鬥”的引申義,但此說法未見于《詩經》原注及主流典籍,可能為後世語境中的衍生義,需謹慎采用。
曆代文人如北周庾信、宋代蘇轼等曾引用此典,強調“繼往開來”的治國理念。
“下武”的核心含義聚焦于後代對先王德業的繼承,是《詩經》中體現周代政治倫理的重要篇章。
《下武》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放下武器、停止戰鬥的意思。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種在沖突或争論中放棄争鬥的态度。這個詞語反映了人們推崇和平、主張和諧的理念。
漢字《下武》的部首是“卩”和“欠”,它的總筆畫數為13劃。
《下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籍和文化中。這個詞語在現代漢字中是簡化字,其繁體形式為「下武」。
在古代,人們書寫漢字的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書法的标準,漢字「下」的上方有一平行橫線,表示把什麼東西放下。而「武」的古代字形與現代相比略有不同,上方有一個長短不一的橫線,表示戰争或武器。
1. 在和平的時代,人們應該推崇下武,追求和諧。
2. 在彼此的争論中,我們要學會下武,以理性和平的态度解決問題。
組詞:放下、停戰、休戰。
近義詞:和解、和諧、和平。
反義詞:興武、升武、持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