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國 時的 吳國 與 蜀國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今但可然贊其伐 蜀 ,而自説新據諸郡,未可興動, 吳 必不敢越我而獨取 蜀 。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 吳 蜀 之利。”《晉書·愍帝紀論》:“ 王彌 者, 青州 之散吏也……新起之寇,烏合之衆,非 吳 蜀 之敵也。”
(2).泛指 吳 地與 蜀 地。《宋史·儒林傳六·陳亮》:“夫 吳 蜀 天地之偏氣, 錢塘 又 吳 之一隅。”
“吳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學語境理解: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曆史文獻及文學引用,更多細節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原始資料。
《吳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表示中國古代兩個國家的合稱。其中,“吳”指代的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國家,而“蜀”則指代了另一個國家。
根據《康熙字典》,吳的部首是口,總計4個筆畫;蜀的部首是虍,總計7個筆畫。
《吳蜀》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的曆史,泛指兩個國家的合稱。在中國曆史上的南北朝時期,分别存在着以“吳”稱呼的吳國和以“蜀”稱呼的蜀國。因此,吳蜀一詞可以用來表示這兩個國家的統稱。
《吳蜀》是《吳蜀》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吳的形狀稍有不同,它們的寫法是「吳」和「蜀」。
1. 唐朝時期,吳蜀兩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有着廣泛的交流。
2. 吳蜀之間的邊界争端導緻了長時間的戰争和沖突。
吳蜀并沒有固定的組詞形式,但可以根據具體語境組成相關的詞語,例如:吳蜀關系、吳蜀文化、吳蜀戰争等。
吳蜀并沒有特定的近義詞和反義詞。根據不同的語境,可以使用相關的詞語來表達類似或相反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