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棺函的意思、棺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棺函的解釋

棺材。 元 嶽伯川 《鐵拐李》第二折:“怕你子母每受窮時典賣盤纏,比如包屍裹骨棺函内爛。” 元 王伯成 《哨遍·贈長春6*宮雪庵學士》套曲:“因見無常,謾勞供養看經懺,雖有六親人,誰能替入棺函。”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二折:“他緊靠定那棺函兒呢。”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棺函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棺函”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基本釋義

指棺材,即盛放遺體的木箱,屬于古代喪葬用品的代稱。這一用法在元代文獻中尤為常見,常見于戲曲、雜劇等文學作品中。


語境與用法

  1. 文學引用
    元代嶽伯川《鐵拐李》中提到:“比如包屍裹骨棺函内爛”,此處“棺函”直接代指棺材,強調屍身存放的容器。
    王伯成《哨遍·贈長春宮雪庵學士》中亦有“誰能替入棺函”的表述,進一步印證其指代功能。

  2. 語義擴展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引申為“死亡的象征”,但根據權威典籍(如《說文解字》及漢典),此詞更偏向具體實物,而非抽象比喻。


關聯詞彙


“棺函”主要用于元代前後的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優先參考《鐵拐李》《曲江池》等元雜劇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棺函的意思

棺函是指用于安放屍體的容器。它是一種具有密封功能的木質、金屬或石制盒子,通常使用于葬禮儀式,用來保存和保護人體,以便其能安詳地入土為安。

拆分部首和筆畫

棺函的拆分部首是木(木字旁),由于兩個字都是單字,所以沒有拆分部首。

棺的筆畫總共12畫,分布在「木、一、一、口、立」五個部位。

函的筆畫總共5畫,分布在「二、刀、兒」三個部位。

來源

棺函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古籍《尚書·周書·王制》中,表示用來裝載祭祀食物和供奉的容器。後來逐漸演變為用來安放死者遺體的專用容器。

繁體

棺函的繁體字為「棺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棺函」的寫法可以是「棺柩」或「棺器」,柩指棺材,器指容器。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常見。

例句

1. 老人離世後,家人為他準備了一副豪華的棺函。

2. 清代的陵墓中常見到雕刻精美的石棺函。

3. 在古代,棺函是表示對逝者的尊重和祭祀的重要儀式。

組詞

組詞:棺木、棺材、棺椁、骨葬。

近義詞

近義詞有:棺椁、屍床、靈柩。

反義詞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