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兵布陣(xíng bīng bù zhèn)是一個軍事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指帶兵出征、布置戰鬥陣勢,泛指軍事指揮的戰術與策略。核心包含兩方面:
最早出自明代小說《楊家将演義》第四回,描述名将楊繼業(令公)精通天文地理、戰術謀略,尤其擅長“行兵列陣”,即靈活指揮軍隊并巧妙布陣。
古典文獻中常見其應用,例如:“老僧贈兵書一冊,内有傳槍之法并行兵布陣之妙用。”(出自《楊家将演義》相關情節)。
如今也可比喻非軍事領域的策略性布局,如商業競争、團隊管理等場景中的周密規劃。
《行兵布陣》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軍隊部署戰鬥陣型的意思。
拆解《行兵布陣》的部首是:行(行走部首)+ 兵(武器部首)+ 布(巾帛部首)+ 陣(阜部首)。
拆分出的筆畫數分别是:行(7畫)+ 兵(7畫)+ 布(5畫)+ 陣(8畫)。
《行兵布陣》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法典籍,如《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成語的繁體字為「行兵佈陣」。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行兵布陣的「行」字可能會寫作「行『行』」,即在行字的下方再加上一個行字,來表示行軍、行走之意。
他是一位出色的将領,有着獨到的行兵布陣之術。
行伍、兵器、攻防、布局
近義詞:軍勢部署、軍陣布置
反義詞:雜亂無章、倉促應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