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説的意思、经説的详细解释
经説的解释
1.经书的解说。《墨子》有《经说》上下篇。《汉书·艺文志》载《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序》:“ 熙宁 、 宝庆 之会,时师破坏经説,其失也凿;陋儒襞积经文,其失也肤。” 金松岑 《文学观》:“爰举其説,盖有六焉,作者之林,视此可矣。一曰传注,经説是也。”
2.指佛经的言论。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如此皆是经説,不可不信。”
词语分解
- 经的解释 经 (經) ī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经纱。经线。经纶(.整理过的蚕丝;.喻政治规划)。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经。西经。经度。经纬仪。
- 説的解释 説 ō 説 ì 説 è 均见“说”。 笔画数:; 部首: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经説是古汉语复合词,需拆分单字释义并结合古代文献用例综合考释:
一、单字溯源
-
经(經)
- 本义指织布纵线,引申为常道、规范。《说文解字》:「经,织也。从糸巠声。」段玉裁注:「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经。」
- 特指儒家经典,如《诗》《书》《礼》《易》《春秋》。《康熙字典》:「经,常道也。如五经。」
-
説(说)
- 通「悦」,但此处取解说、阐释义。《说文解字》:「说,释也。从言兑声。」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以言语分解谓之说。」
- 古代注疏体例中,「说」与「传」「注」并列,如《汉书·艺文志》载《鲁说》《韩说》等解经之作。
二、复合词「经説」释义
指对儒家经典的系统性阐释与义理推演,属古代经学诠释体系的核心范式。其特点包括:
- 解经方法:通过训诂考据与义理发挥,揭示经典微言大义。如《墨子》有《经说》篇逐条解析经文。
- 文体特征:区别于简略注释,多为长篇论述。清代戴震《经考》称:「经说者,通释全经大义,不泥章句。」
- 学术价值:反映历代思想流变。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评汉宋经说差异:「汉儒重训诂,宋儒明义理,各有所长。」
三、经典文献用例
- 《荀子·非十二子》:「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杨倞注:「其说非经说,无归宿。」
- 《汉书·艺文志》录《书》类「《欧阳说义》二篇」、《诗》类「《鲁说》二十八卷」,皆经说类著作。
参考文献来源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康熙字典》「经」字条,同文书局影印本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点校本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墨子·经说上/下》,孙诒让《墨子间诂》校注本
戴震《经考附录》,清乾隆曲阜孔氏刻本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中华书局整理本
《荀子·非十二子》,王先谦《荀子集解》本
网络扩展解释
“经説”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经书的解说
指对经典文献(如儒家典籍)的注解和阐释。例如:
- 《墨子》中有《经说》上下篇,专门解释其核心思想。
- 《汉书·艺文志》记载了《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等著作,均属对《老子》的注解。
- 清代恽敬曾批评某些学者“破坏经説”“襞积经文”,反映了经说在古代学术中的重要性。
2.佛经的言论
在佛教语境中,指佛经中的教义或论述。例如:
- 南朝梁武帝在《断酒肉文》中引用“经説”强调戒律的权威性。
补充说明
- 词源构成:“经”指经典文献(如儒家五经、佛经),“説”通“说”,意为解释、阐述。
- 现代应用:该词多用于古籍研究或宗教文献分析,日常使用较少。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中的“经説”案例,可参考《墨子·经说》或《汉书·艺文志》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岁之盟宝府编外表达式豳文残梅巉崄澄叙楚檮踔厉骏发摧絶当撑点铜壶簟文刁奸顿躄蹲苗堕罗钵底发板梵钟风德腹馁赋徭狗鼠不食汝余箍敛过极悍鸷后轨后海先河荒亡灰酒金鼓喧阗尽情尽理窘匮畸穷克骨矿师昆侖丘緑耳梯秘典难问内疚气愤填胸秋根缺项饶先山长觞醳尸葬鼠窜蜂逝鼠尾帐思贤苑松苞叹伏通刺无毁无誉翔走小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