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ve a country from danger] 挽救國家,使轉危為安
論匡複勳,封帝豫章郡公,邑萬方。——《南史·宋武帝本紀》
謂挽救複興危亡之國。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惟公匡復 漢 室,宗社将絶,又能正之。”《南史·宋武帝紀》:“以公有匡復之勳,家國蒙賴,推德委誠,每事詢仰。” 唐 司空圖 《華帥許國公德政碑》:“既伸匡復之謀,實顯肅清之效。” 明 姚茂良 《精忠記·賞春》:“若欲移孝為忠,便可圖存匡復。” 趙樸初 《滿江紅·悼盧蒙巴》詞:“衝冠發,嘔心曲,驅寇虜,圖匡復。”
“匡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挽救國家或政權,使其從危亡中恢複安定。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拆解:由“匡”和“複”組成。
曆史語境:常用于描述挽救瀕臨滅亡的王朝或政權。例如: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南史》《文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匡複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匡和複。
匡的部首是匚,總共有5個筆畫;複的部首是夂,總共有4個筆畫。
匡複來源于古代漢字文化,表示“恢複、挽救”的意思。
繁體字的匡複為「匡複」。
在古時候,匡複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複的部首是複旁,即「父」的旁邊放一個「蔔」字的部首。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較少使用了。
1. 他的發言匡複了丢失信心的團隊成員。
2. 匡複經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3. 經過匡複,他逐漸走出了困境。
匡正、複原、複蘇、複興
恢複、挽救、重振
頹廢、消沉、敗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