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匡複的意思、匡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匡複的解釋

[save a country from danger] 挽救國家,使轉危為安

論匡複勳,封帝豫章郡公,邑萬方。——《南史·宋武帝本紀》

詳細解釋

謂挽救複興危亡之國。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惟公匡復 漢 室,宗社将絶,又能正之。”《南史·宋武帝紀》:“以公有匡復之勳,家國蒙賴,推德委誠,每事詢仰。” 唐 司空圖 《華帥許國公德政碑》:“既伸匡復之謀,實顯肅清之效。” 明 姚茂良 《精忠記·賞春》:“若欲移孝為忠,便可圖存匡復。” 趙樸初 《滿江紅·悼盧蒙巴》詞:“衝冠發,嘔心曲,驅寇虜,圖匡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匡複”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對國家危亡局面的挽救與複興。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匡複”指“挽救危亡,使轉危為安”,特指“挽救将亡之國,使之恢複安定”。《辭源》進一步補充該詞多用于“國家衰微後重獲振興”的語境,如《後漢書·何進傳》中“今将軍仗皇威,掌兵要,龍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發耳。夫違經合道,天人所順,而反委釋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其中“匡複”暗含撥亂反正之意。

從構詞法分析,“匡”字本義為“糾正”,《說文解字》釋為“匡,正也”,引申為輔助、扶正;“複”則取“返歸原狀”之義,二字組合形成對國家或社會秩序由亂返治的動态描述。唐代劉知幾在《史通·載文》中稱“若乃韋孟諷谏,揚雄劇秦,馬卿之書封禅,賈誼之論過秦,諸如此文,皆施壓廊廟,義窮鑒戒,至于匡複平亂,則不足也”,此處“匡複”特指政權重建。

近現代語言應用中,《現代漢語詞典》将其釋義範圍擴展至“泛指使瀕臨衰亡的事物重新振興”,如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然則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黃之猛劑,而實補瀉兼備之良藥矣”,其中革命行動被視為匡複中華的實踐。該詞在現代政治哲學論述中,常與“中興”“再造”等詞構成語義關聯,共同構建民族複興的話語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匡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挽救國家或政權,使其從危亡中恢複安定。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拆解:由“匡”和“複”組成。

    • “匡”指糾正、扶正(如“匡正”),引申為挽救;
    • “複”指恢複、複興(如“複興”)。
    • 組合意義:通過糾正錯誤、消除危難,使國家或政權恢複原有狀态。
  2. 曆史語境:常用于描述挽救瀕臨滅亡的王朝或政權。例如:

    • 《南史》中記載宋武帝因“匡複之勳”受封;
    • 唐代司空圖提到“匡複之謀”,指複興國家的策略。

二、使用場景

  1. 傳統文獻:多用于曆史、政治文本,強調對國家的拯救。如孔融《論盛孝章書》:“惟公匡複漢室”。
  2. 現代引申:可引申為對重大危機(如自然災害、社會動蕩)的挽救與重建,但需結合具體語境。

三、近義詞與關聯詞

四、權威例句

  1. “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複之功何遠!”(唐代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2. “驅寇虜,圖匡複”(趙樸初《滿江紅·悼盧蒙巴》)。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南史》《文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哀天叫地拜表兵不雪刃承頂吃葷飯舂相答孩道盡途殚蜂扇螘聚稾鞂弓箭手恭行天罰觀樂官僚瑰蒪诃問壞醋槐實換符黃垆毀訾積博介馬京堂困窭老撾兩合公司兩院裡擋烈馬馬蔺子苗圃拍戶旁生霸皮球樸學氣哺哺傾酤清古忍事三五之隆沙壺篩羅上尊酒閃現蛇瘡神溜石刻使拍受冊衰之以屬四翁送字樣子他鄉故知條氏望頂無預下次小的相廁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