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剪燭西窗。指親友聚談。語出 唐 李商隱 《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 巴山 夜雨時。” 明 陳汝元 《金蓮記·便省》:“待歸來細問當年事,有誰念殘香冷膩,共話卻潦倒西窗翦燭時。”
“西窗翦燭”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源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詩中描繪了詩人羁旅巴蜀時,對遠方親友(一說妻子)的思念,并想象未來相聚時剪燭夜談的情景。後“翦燭西窗”逐漸演變為成語“西窗翦燭”,成為親友促膝長談的意象。
“翦燭”這一動作在古代象征長談不倦,因蠟燭需不斷修剪燭芯以維持亮度,暗含徹夜暢叙之意。成語整體傳遞出溫馨、思念與重逢的情感,常見于古典文學和抒情語境中。
《西窗翦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亡國之辱、國家滅亡的象征。古代中國才子佳人之間的相思詩歌中常出現,用來描寫離别或悲傷的情感。
《西窗翦燭》的拆分部首是“西”、“窗”、“翦”、“燭”,筆畫分别是3、11、13、10。
《西窗翦燭》的來源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出自南北朝時期梁代文學家蕭統的《武林舊事》,另一種說法是出自明代文學家楊慎《臨床新書·稯經·别志》。
《西窗翦燭》的繁體字寫法是「西窗翦燭」。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些不同。《西窗翦燭》的古漢字寫法是「西窗剪燭」。
他深夜坐在床前,思念故鄉的親人,《西窗翦燭》的情景在眼前浮現。
西窗、翦剪、燭光
蓋棺定論、國殇、淚痕斑斑
春風得意、心花怒放、開懷暢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