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警世的意思、警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警世的解釋

謂警告世人。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别集·二僧入冥》:“天理果報之事,未有昭昭如此事者,故書之以警世雲。” 明 歸有光 《<卓行錄>序》:“所以扶翊綱常,警世勵俗,則一而已矣。”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然神道設教,使人知畏,亦警世之苦心。” 蕭乾 《南德的暮秋·十月十五日》:“村人于是向天許願,說每逢十年全村必演一季警世的宗教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警世”是漢語中具有警示意義的複合動詞,由“警”(警告、提醒)和“世”(世間、世人)構成,本義為“告誡世人”,引申為通過揭示問題或後果,促使社會或個體反思、避免錯誤的行為或思想。該詞常見于文學、哲學及社會評論領域,具有明确的教化功能。

從漢語詞典角度分析:

  1. 詞義結構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解釋為“警示世人”,強調通過事例、言論等傳遞深刻教訓。例如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以故事形式揭露社會弊端,達到勸誡目的。

  2. 引申含義

    《漢語大詞典》指出,“警世”包含兩層内涵:一是對現實問題的揭露(如腐敗、道德滑坡),二是對未來危機的預見性提醒(如環境惡化、科技倫理)。北宋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言論即被視為一種警世表達。

  3. 詞性及用法

    該詞多作謂語或定語,如“警世之作”“警世恒言”。清代《文史通義》中“文以載道,詩以警世”體現了其文學功能。現代用法擴展至“警世預言”“警世紀錄片”等跨媒介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警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ǐng shì,意為警戒、警告世人,使其醒悟或反思。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二、出處與用法

  1. 古籍溯源:
    • 宋代周密《癸辛雜識别集》提到“書之以警世”,記錄因果報應故事以警示後人。
    • 明代歸有光在《卓行錄序》中用“警世勵俗”說明其勸誡世風的作用。
  2. 文學應用:
    • 明代唐寅(唐伯虎)創作《警世》詩,以“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癡呆半作聾”等句,通過人生哲理勸誡世人豁達處世。

三、文化意義


四、現代延伸

如今“警世”常用于形容具有現實批判意義的作品或言論,如環保紀錄片、社會問題小說等,延續其“喚醒反思”的核心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唐寅《警世》詩全文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古詩文網(來源6、8)等權威平台。

别人正在浏覽...

寶攤寶焰貶刺長垜輴車旦夕之危地帶地理環境決定論鬥膽方珍風度鋒焰風鸢負怙扶犂崗位乖蹇固定資産顧畏黑線鴻休歡送壺飡機勾金書鐵契近天夔契狼烽廉姜陵奪龍爪槐荦荦大者馬拐麻索門牙麰粉難弟難兄拈弓搭箭旁開片理剽急懃政聚會驅殄癯仙擾攘人夫瑞光三薕傷俘帥阃宋磁廷魁同位語,同位詞退遜頹志文擅雕龍五子狎慢縣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