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警告世人。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别集·二僧入冥》:“天理果報之事,未有昭昭如此事者,故書之以警世雲。” 明 歸有光 《<卓行錄>序》:“所以扶翊綱常,警世勵俗,則一而已矣。”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然神道設教,使人知畏,亦警世之苦心。” 蕭乾 《南德的暮秋·十月十五日》:“村人于是向天許願,說每逢十年全村必演一季警世的宗教戲。”
“警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ǐng shì,意為警戒、警告世人,使其醒悟或反思。以下為詳細解釋:
如今“警世”常用于形容具有現實批判意義的作品或言論,如環保紀錄片、社會問題小說等,延續其“喚醒反思”的核心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唐寅《警世》詩全文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古詩文網(來源6、8)等權威平台。
警世(jǐng shì)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警和世。警字的部首是言,共有14畫,它是由進和言組成,表示勸告,告誡。世字的部首是一,共有5畫,它是由一和寸組成,表示世界、人世間。
警世一詞來源于古代的文化内涵,意味着通過警惕、告誡來警告世人。在古代,警世常常被用來指令人們警醒于社會不良現象,促使人們認清事物的本質,并引起一個良好關注和态度。
在繁體字中,警世的寫法為警世。雖然字形稍有不同,但含義和用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警世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而今世則寫作“世”字是否為山字份之有父母到支上。當下警字寫作“告”,邊上加上一個更為早期的申字,表示人心就是向外申的一種,該字已經具備了“口”字的部分。
警世一詞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而且往往出現在正式或莊重的場合,比如經典文學作品、古文文獻等。以下是一個例句:“這篇文章通過講述一個真實故事,警世勸人,希望大家引以為戒,見賢思齊。”
與警世相關的組詞有:“警告、警示、警覺、警戒”等等。其中,警告表示明确地提醒某人要注意;警示表示警告和告誡,以期對事态有所警覺;警覺表示覺醒,對某種可能性有所感知;警戒則表示謹慎小心,對某種危險有所警覺。
與警世的近義詞有:“告誡、勸導、啟迪”等等。與警世的反義詞則是“誤差、錯誤、謬誤”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