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制繩索。《墨子·備蛾傅》:“以木為上衡,以麻索大徧之,染其索塗中。”《元史·河渠志三》:“逆流排大船二十七艘,前後連以大桅或長樁,用大6*麻索,竹絙絞縛,綴為方舟。”《水浒傳》第三二回:“把 宋江 捉翻,一條麻索縛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麻索漢語 快速查詢。
“麻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麻索”指用麻纖維制成的繩索,常用于古代文獻中。例如《墨子·備蛾傅》提到用麻索加固木結構,并塗抹塗料;《水浒傳》第三十二回描述用麻索捆綁宋江。
部分資料(如)提到“麻索”被引申為成語,形容人行動笨拙、思維遲緩。但這一用法在其他權威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屬于特定語境或方言中的比喻表達。
麻索的制作材料(如大麻、苎麻等)使其具有粗糙、耐用的特性,這也可能成為引申為“不靈活”的語義來源。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麻索”一詞通常指用麻繩制成的索子,也可形容繩子粗糙、糾纏難解的樣子,作為動詞時還可指用繩子捆紮或縛綁。此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語。
根據《康熙字典》,該詞的部首為“⺶”(糸),即代表絲繩。在現代漢字中,“糸”作為“纟”的異體,出現在它的左邊,表示與繩索相關的含義。根據筆畫統計,麻索總共有11畫。
在繁體字中,“麻索”又可寫作「麻縄」。在古代漢字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寫法,如「麻縗」、「麻紬」、「麻縒」等,這些寫法多與繩索相關的形狀和材質有關。
以下是一些關于麻索的常見例句:
1. 求生存的人們用麻索編制漁網。
2. 遊戲中的任務是用麻索将木闆固定在一起。
3. 老漁民熟練地使勁拽着麻索,将漁船緩緩拖上岸。
組詞:麻繩、雲梯麻索、拮據如麻
近義詞:繩索、縛繩
反義詞:解繩、解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