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制繩索。《墨子·備蛾傅》:“以木為上衡,以麻索大徧之,染其索塗中。”《元史·河渠志三》:“逆流排大船二十七艘,前後連以大桅或長樁,用大6*麻索,竹絙絞縛,綴為方舟。”《水浒傳》第三二回:“把 宋江 捉翻,一條麻索縛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麻索漢語 快速查詢。
“麻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感的詞彙,指用麻類植物纖維編織而成的繩索。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麻”指大麻、苎麻等植物的莖皮纖維,“索”即繩索,合稱指代以天然麻纖維為原料制成的粗繩類物品。這一詞彙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齊民要術》中記載“以麻索系船”,說明其古代常用于船舶固定、農具捆綁等生産場景。
從制作工藝看,麻索需經曆漚麻(分離纖維)、搓撚、合股等工序,其特點是韌性強、耐腐蝕。中國社科院《古代手工業技術考》指出,麻索在宋代橋梁建設中作為“絞拱索”使用,印證了其在傳統建築中的重要作用。現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義為“用麻制成的繩子”,雖因化纖材料普及導緻使用減少,但在非遺手工藝、仿古建築修複等領域仍具應用價值。
“麻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麻索”指用麻纖維制成的繩索,常用于古代文獻中。例如《墨子·備蛾傅》提到用麻索加固木結構,并塗抹塗料;《水浒傳》第三十二回描述用麻索捆綁宋江。
部分資料(如)提到“麻索”被引申為成語,形容人行動笨拙、思維遲緩。但這一用法在其他權威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屬于特定語境或方言中的比喻表達。
麻索的制作材料(如大麻、苎麻等)使其具有粗糙、耐用的特性,這也可能成為引申為“不靈活”的語義來源。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頒榜奔投表子並牀搏臘蔔算子長列乘坐池魚林木春枝大陰燈謎點金作鐵堕祭馮襄高院國害懷本槐豆黃郎子賈舶将要賈怨駿奔走刻識醪醩連行六率闾戶美食家眇少密裁冥藏鳥竈篇什秋景棄瑕取用骟匠勝殘勝迹深固慎固施翮師專霜筠水銀束衽瑣眇田市天主堂頹氓晚帆衛生衣文不對題溫潤而澤物俗遐亘先民校兵心煩慮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