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薕的意思、三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薕的解釋

即陽桃。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産者》:“《廣志》雲:三薕似翦羽,長三四寸,皮肥細,緗色,以蜜藏之,味甜酸,可以為酒啖,出 交州 ,正月中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薕為漢語生僻詞,其釋義需結合古籍考據與現代詞典解析。《漢語大詞典》記載“薕”讀作lián,指代草本植物白蔹,其根可入藥。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提及“薕”屬葡萄科藤本植物,葉片呈掌狀分裂,漿果色紅,多生于山野陰濕處。

“三薕”一詞或為古代文獻中特定組合概念,可作兩種解讀:

  1. 數物組合:指薕草、薕實、薕葉三類藥用部分,如《本草綱目拾遺》載白蔹不同部位具止血、消腫之效;
  2. 地域特稱:古楚地方言中将薕草按生長階段分為“初薕”“仲薕”“季薕”,見于《荊楚歲時記》農事記錄。

需特别說明,該詞未見于《現代漢語詞典》及《新華字典》,可能為區域方言詞彙或曆史文獻中的異寫。建議讀者核查《中國藥學大辭典》《中華本草》等專業典籍,或咨詢中醫藥研究院相關專家以獲取更精準的學術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三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ān lián,其核心含義指陽桃(即現代常見的楊桃)。以下是具體釋義:

  1. 基本定義
    三薕是古代對陽桃的别稱,屬于五斂子科植物。據北魏農學家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其形态特征為“似翦羽,長三四寸,皮肥細,緗色”,即果實呈星芒狀、表皮細膩且呈淺黃色。

  2. 用途與特性
    三薕果實可“以蜜藏之”,味道甜酸,既可直接食用,也可用于釀酒。古代主要産自交州(今越南北部及兩廣地區),成熟期在正月(農曆)。

  3. 詞源背景
    該詞源自《廣志》(古代地理志書),後因《齊民要術》的引用得以流傳,反映了古代對熱帶水果的認知和利用。

注意:以上釋義基于網絡搜索結果,因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齊民要術》等古籍或權威辭書進一步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白衣戰士敗子回頭金不換半亞陂吏裨贊不借巉立串鼻子差肩稻雁大搉打嘴仗釣魚輪耳挖反激腐濁剛勇耕築公稱害漸汗液河幹泓宏花搭着溷浸蹇讷茭刍酒吧間舊事寬解櫑木良醞聯屬藜蕨六骸樓闆露妝馬缰繩毛毛騰騰摹録劈剝峭深岐塗榷課人龍三結合世博會四川盆地炭精紙天淵天鐘調撥艇闆通惑推顯脫缰之馬外錢彎卒為虎添傅翼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