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熱輕慢。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君子之交也,以道義合,以志契親,故淡而成焉;小人之接也,以勢利結,以狎慢密,故甘而敗焉。”
“狎慢”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xiá màn,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對他人的态度既顯親昵又帶有輕慢,尤其用于描述對長輩、上司或權威人物不恭敬的言行。該詞強調在親近中摻雜不莊重的态度,可能導緻關系失當。
詞義拆解
語境與用法
多用于批評對尊長或權威缺乏尊重的行為。例如晉代葛洪在《抱樸子·疾謬》中對比君子與小人的交往方式:“小人之接以狎慢密”,指出小人因利益結交往往時态度輕浮。
引申意義
可泛指人際交往中因過于隨意而忽視分寸,導緻關系失衡的現象,如朋友間過度玩笑或下屬對上級失禮。
通過綜合權威來源可知,“狎慢”一詞既包含親近的表象,又暗含不敬的實質,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其貶義程度。
《狎慢》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人輕慢傲縱,對别人态度不恭敬、不謙虛。
《狎慢》的拆分部首是犬(犭)和忄,犬部表示這個字和狗相關,忄部表示這個字與心理活動相關。總共有14畫。
《狎慢》一詞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史記·衛康叔世家》中,用來形容衛康叔輕慢、不客氣的态度。繁體寫作「狎慢」。
在古代,「狎慢」的寫法有所不同。比如在甲骨文中,「狎」的形狀是一隻犬加上一隻虎,表示狗和老虎在一起玩耍的意象;「慢」的字形則是風騷的樣子加上心,表示心靈的高傲。
他的态度狎慢得令人無法忍受。
狎傲、傲慢、狂傲、輕慢、傲揚、傲視等。
狂妄、自大、目中無人、輕視。
恭敬、謙虛、恭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