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布制的衣服。《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後》:“妾 誇 布服糲食,加以幼稚愚惑,不明義理。”按, 許皇後 名 姱 ,誇為借字。見 陳直 《漢書新證》。《北史·魏高陽王雍傳》:“奴則布服,并不得以金銀為釵帶,犯者鞭一百。”
(2).借指平民。 南朝 梁 蕭統 《錦帶書·無射九月》:“聊伸布服之言,用述併糧之志。”
“布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主要含義,其解釋如下:
布制的衣服
指用普通布料制成的衣物,常與奢華服飾形成對比,體現樸素的生活方式。例如《漢書·外戚傳》記載許皇後自稱“妾誇布服粝食”,表明其生活簡樸。北朝《北史》中也提到奴仆隻能穿布服,禁用金銀裝飾。
借指平民
因古代平民多穿布衣,故以“布服”代指普通百姓。南朝梁蕭統在《錦帶書》中曾用“布服之言”表達平民的言論。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提到“布服”可引申為節儉、樸素的生活态度,強調不追求奢華。例如描述某人“布服素食”時,既指其衣着簡樸,也暗含品德高尚之意。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完整古籍例證可參考《漢書》《北史》等原文。
“布服”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指的是用布料制作的服裝。
“布”字的部首是“巾”,共有5畫;“服”字的部首是“月”,共有8畫。
“布服”一詞最早出現于中國古代的文獻《搜神記·卷二十四》中,用來描述一種用布制成的服裝。
在繁體字中,“布服”分别寫作「佈服」。
在古代漢字中,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布”字為例,古代寫法為「佈」,其字形更加象征着布料伸展開的樣子。
1. 他身着一襲華麗的布服,氣質獨特。
2. 舞台上的演員們穿着精美的布服,給觀衆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布料、布匹、服裝、服飾
布衣、布地、布告
絲綢、皮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