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協韻。音韻學用語。 清 錢大昕 《音韻問答》:“ 沉重 作《毛詩音》,于今韻有不合者,謂之協句,如《燕燕》首章:‘遠送于野’,雲:‘協句宜音時預反’……協句亦謂之協韻。”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卷一:“協句即古音也,自 陸德明 剏為古人韻緩,不煩改字之説,於 沉 ( 沉重 )所雲協句者,皆如字讀。”參見“ 協韻 ”。
“協句”是漢語音韻學中的一個術語,主要含義如下:
協句即“協韻”,指在誦讀古詩時,為押韻而臨時改變某些字的讀音。例如《詩經·燕燕》中“遠送于野”的“野”字,古人标注“協句宜音時預反”,即通過調整讀音使其與上下文押韻。
清代學者錢大昕在《音韻問答》中明确提到,協句是古人處理今韻與古韻差異的方法。這一做法在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中已有記載,但後世學者(如錢大昕)認為協句實際反映了古音特征,而非單純改讀。
協句與“葉韻”概念相似,均指調整讀音以適應押韻需求,但葉韻更側重系統化歸納古音,而協句更強調具體語境下的臨時改讀。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協句”解釋為“句子銜接協調”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主流學術觀點仍以音韻學定義為準。
協句的核心含義是古人為押韻調整字音的音韻學術語,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若需進一步了解協韻規則或古籍案例,可參考《音韻問答》《十駕齋養新錄》等文獻。
《協句》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意思是共同将句子協調起來或者提供協助的句子。
《協句》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口”部首,右邊是“句”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目是11。
《協句》是一個現代漢語詞彙,沒有具體的古代來源。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是「協句」,部首和筆畫數目都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協句》這個詞來說,雖然它的部首和筆畫數目保持不變,但它在結構和形态上有所差異。
1. 你的建議是非常有用的協句,讓我能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
2. 他的解釋是個簡單明了的協句,讓我們很快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由于《協句》是一個獨立的詞彙,它不常與其他詞進行組合。但它可以用來構成類似的詞彙,如“協調”、“句子”等。
與《協句》意思相近的詞彙包括“從句”、“并列句”、“補充句”等,它們都用來描述句子之間的關系和協調。
與《協句》意思相反的詞彙可以是“無關句”、“矛盾句”等,它們指的是與主句不相關或者相矛盾的句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