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敬謙讓。《禮記·經解》:“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漢書·元帝紀》:“蓋聞明王之治國也,明好惡而定去就,崇敬讓而民興行,故法設而民不犯,令施而民從。”
“敬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恭敬謙讓,強調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并主動退讓的品德。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敬讓指尊敬他人、自覺退讓,不争搶利益或地位,體現謙遜與禮讓精神。這種品德被視為個人修養和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
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經解》:“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敬讓之道也”,強調遵循禮儀與謙讓的重要性。漢代《漢書·元帝紀》也提到“崇敬讓而民興行”,将敬讓視為治國安民的原則之一。
應用場景
英文翻譯
可譯為“respect and humility”或“deference”,對應恭敬與謙讓的雙重含義。
相關典故
唐代魏州長史敬讓(敬晖之子)以謙讓著稱,成為曆史典範。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禮記》《漢書》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敬讓》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多指對他人表示尊敬和禮貌,主動讓步或退讓。它包含着尊重他人權益和考慮他人感受的意思。
《敬讓》的部首是“礻”,可歸類為神的部首。“礻”字共有4畫。
《敬讓》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于《尚書·仲虺之命》:“今我廣車乘之,以俟君事,駕有所終,不敢并之。”此處的“不敢并之”可以理解為不敢與君主同時乘車。
《敬讓》的繁體字為「敬讓」。
在古時候,敬讓的漢字寫作「敬讓」,其中「讓」為讓字的古體。
1. 在擁擠的公交車上,他主動敬讓了一個年老的婦女。
2. 作為一位領導,你應該學會敬讓别人,并給予他們機會。
3. 學會尊重他人,讓我們的社會更充滿敬讓與和諧。
1. 敬重:尊敬和重視他人。
2. 讓步:主動讓出自己的權益或利益。
3. 遷讓:退讓或讓步。
4. 謙讓:謙虛而有禮貌地讓步。
近義詞包括:尊重、恭敬、顧全大局。
反義詞包括:無禮、傲慢、強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