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敬让的意思、敬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敬让的解释

恭敬谦让。《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汉书·元帝纪》:“盖闻明王之治国也,明好恶而定去就,崇敬让而民兴行,故法设而民不犯,令施而民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敬让是汉语复合词,由“敬”与“让”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指心怀敬意地谦逊礼让,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尊重他人与自我克制的修养。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内涵及现代应用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词典释义

  1. 《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尊重;有礼貌地对待”,强调发自内心的尊崇态度,如“尊敬”“敬重”。

    文化内涵:儒家思想中,“敬”是道德修养的基石。《论语·学而》云:“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指向以礼为纲的恭敬之心。

  2. 释义为“谦逊;不争”,如“谦让”“礼让”,核心在于主动退避以成全他人。

    文化内涵:《礼记·曲礼》载“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将“让”视为礼制实践的关键行为。

  3. 敬让

    综合释义为“以恭敬之心行谦让之举”,强调内外统一的道德实践。

    例证:《朱子语类》言“敬让者,持己待人之一贯准则也”,点明其对内修己、对外待人的双重意义。


二、文化渊源与伦理价值

  1. 儒家伦理的实践体现

    “敬让”是“仁”德的外化。《孟子·公孙丑上》提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将谦让视为礼的根源,而“敬”赋予其精神内核。

  2. 社会秩序的构建功能

    古代礼制中,“敬让”用于规范尊卑关系。《周礼·地官》强调“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通过礼教引导民众形成谦让风尚。

  3. 个人修养的进阶路径

    《论语·里仁》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将“敬让”视为治国与修身的共通准则。


三、现代语境的应用

  1. 人际交往:在职场、家庭中践行敬让,可化解矛盾,如“对长辈敬让有加”“会议中敬让发言权”。
  2. 文化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敬让精神融入现代礼仪教育,如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强调“谦敬礼让的社交原则”。
  3. 国际交流: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敬让”常被译为“Respectful Deference”,成为诠释“和合”理念的核心词汇之一。

权威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2009.
  3. 王文锦.《礼记译解》. 中华书局, 2016.
  4. 朱熹.《朱子语类》. 中华书局, 1986.
  5. 孙诒让.《周礼正义》. 中华书局, 2013.
  6. 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注:文献版本信息依据学术通行标准标注,具体链接因平台限制未提供,读者可通过权威出版社官网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敬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恭敬谦让,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并主动退让的品德。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敬让指尊敬他人、自觉退让,不争抢利益或地位,体现谦逊与礼让精神。这种品德被视为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2. 历史渊源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经解》:“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敬让之道也”,强调遵循礼仪与谦让的重要性。汉代《汉书·元帝纪》也提到“崇敬让而民兴行”,将敬让视为治国安民的原则之一。

  3. 应用场景

    • 人际交往:如“见荣誉就让”“互相爱护与尊敬”,体现谦逊态度。
    • 社会治理:古代典籍中常将敬让与法律、教化结合,认为其能促进民众遵纪守法。
  4. 英文翻译
    可译为“respect and humility”或“deference”,对应恭敬与谦让的双重含义。

  5. 相关典故
    唐代魏州长史敬让(敬晖之子)以谦让著称,成为历史典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礼记》《汉书》等典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邠盼不事边幅财匮力绌鸧金常体昌雄惩贬崇邃龊灯点瑟定评兜盘犯狂伏伺供认不讳含嚼河渎神还俗糊剂婚妻婚外恋讲艺监铨轿行藉槀跼高天蹐厚地口腔雷桐棱迭留连不舍虑虒尺冒行磨牙凿齿脑盖骨辟鸡抢案搴撷奇矫请托弃瑕忘过趋避蛐蛇僧单上操首参首当其冲税俗蒴果私学僮妇土地菩萨脱简未石猥士相交闲啕气校讐萧悴嚣声谐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