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勇武克敵的人。《管子·參患》:“二器成,驚夫具,而天下無守城。” 尹知章 注:“二器,謂軍之器。其器既成,驚敵之夫又具,則天下不敢守城而禦也。”
“驚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一定差異,但主流解釋可總結如下:
根據《管子·參患》記載:
有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出該詞源自《論語·子罕篇》,解釋為“突發事件引發的驚恐狀态”。但此說法缺乏權威典籍佐證,且與主流文獻記載明顯矛盾,可能為誤傳。
注意:若需學術引用,建議優先參考《管子》及曆代注疏(如尹知章注本),慎用現代網絡釋義。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場景,主要見于古籍研究。
驚夫(jīng fū)是一個漢字詞組,由“驚”和“夫”兩個字組成。其中,“驚”是一個多義詞,可以作為動詞或形容詞使用,表示使人突然感到害怕或震驚;“夫”是指男性,也可以表示丈夫。因此,“驚夫”整體上的意思是使丈夫受到驚吓或震驚。
拆分部首是分别是“心”和“大”,其中“心”是左邊的部首,表示和心理、情感相關的意義;“大”是右邊的部首,表示字形的大部分。整個詞的拆分筆畫為14畫,其中“心”部的筆畫數為4,而“大”部的筆畫數為10。
《驚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莊子·外物》一篇中,文章中描述了一個巧婦人的丈夫在皮球比賽中背了一身的汗,當巧婦人為他擦汗時,她的手意外碰到了丈夫的身體,使他受到了驚吓并犯了病。後來,人們用“驚夫”來形容使丈夫受到驚吓或震驚。
《驚夫》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驚夫」。
古代漢字中,《驚夫》這一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在“夫”字上,古代的寫法是由“大”字旁邊添加一點以表示“人”的意義,整個字形更像是一個小人背着東西的形狀。
1. 他的突然離去使得她十分驚夫。
2. 她用小蟲子吓了一跳,幾乎驚夫。
驚聲、疑惑、驚愕、驚喜、驚慌、驚奇
吓呆、震驚、吃驚、害怕、驚吓
歡欣、平靜、安逸、冷靜、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