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發文身的意思、斷發文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發文身的解釋

[cut one's hair short and tattoo one's body] 古代吳越等地的一種風俗,把頭發剪短,在身上刺花紋。舊用以指未開化的民族

越人斷發紋身,無所用之。——《莊子·逍遙遊》

詳細解釋

古代 吳 越 一帶風俗,截短頭發,身刺花紋,以避水中蛟龍之害。《左傳·哀公七年》:“ 仲雍 嗣之,斷髮文身,臝以為飾。” 宋 蘇轼 《策斷》二五:“昔 吳 之先,斷髮文身,與魚鼈龍蛇居者數十世。” ********* 《端節的曆史教育》:“古代 吳 越 人‘斷發文身’,是我們熟知的事實。”亦作“ 斷髮紋身 ”。 馮至 《伍子胥》九:“在 吳 越 的邊境上還有許多野人,他們是斷發紋身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斷發文身”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古代某些民族剪短頭發并在身上刺花紋的習俗,主要流行于吳越地區(今江浙一帶)。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1. 實用功能
    古越人生活在水邊,斷發可能為了減少水中活動阻力,文身則被認為能模仿龍蛇等水中生物,起到保護作用。

  2. 圖騰崇拜
    文身圖案多與圖騰相關,如龍蛇紋樣,既是族群标志,也寄托了對神靈庇佑的祈願。

  3. 典故與象征
    周朝太王之子太伯、仲雍為讓位給弟弟季曆,遷居荊蠻之地并斷發文身,以示與中原禮俗不同。這一典故被儒家視為“讓賢”典範,但也暗含對“未開化”習俗的評判。


三、文化演變


四、成語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左傳》《史記》等古籍,或查閱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發文身(duàn fà wén shēn)是指古代中國對囚犯及某些特定罪犯進行的刑罰,即剃光頭發并在身體上刺字或紋身的行為。斷發即剃光頭發,文身即在身體上刺字或紋身。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斷(duàn):部首為斷,共4畫; - 發(fà):部首為發,共5畫; - 文(wén):部首為文,共4畫; - 身(shēn):部首為身,共7畫。 來源: 斷發文身一詞源于《尚書》中的“斷發文身,以俟發命”(剃發刺字,等待發號施令),意為接受刑罰,并準備迎接發號施令的命運。 繁體: 在繁體字中,斷發文身的書寫形式為「斷髮文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斷發文身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變化。 例句: - 他因犯罪被判處斷發文身。 - 斷發文身在古代被視為一種恥辱。 組詞: - 斷發:指剃光頭發的行為。 - 文身:指在身體上刺字或紋身的行為。 近義詞: - 剃發:指剃去頭發的行為。 - 刺字:指在身體上刺字的行為。 反義詞: - 留發:指不剃去頭發,保留頭發的行為。 - 無文身:指身體上沒有刺字或紋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